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芒鞋:草鞋。
料峭:微寒的样子。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突然下起了雨。拿着雨具的仆人们都已经先行走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就我不这样想,过了一会儿就又出太阳了,就写下了这首词。
不用管那雨滴穿林打叶声,不如一边吟唱着,一边缓缓的前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在林间,比骑马更加轻快,怕什么呢?一身蓑衣可以抵挡一生的风风雨雨。
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走,身上还觉得微微有些寒冷,山头的阳光迎面z照映着。回头看了眼刚才来的地方。回去吧,无所谓下雨还是天晴。
评析:
苏轼的这么多诗词中,这是我喜欢的其中一首。
这首诗写在他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直接点明,不要听外部的恼人的风雨之声,坚定自己的道路,一边是悠闲地吟唱,在有感触时,不时还豪放的放声大啸,一边缓缓的悠然前行。这种境界,可正是诗人苏轼崇拜的偶像范文正公的“不以己喜,不以物悲”中所描写的那样。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被皇帝贬斥,被同仁排挤,他没有伤春悲秋的凄凄惨惨戚戚。随后接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进一步表露了他无惧那不管是现实中的风雨,还是人生上的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后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结束全词。
我还是继续回去吧,无所谓是风雨,还是阳光。
就像武侠中的一种高深境界:
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
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肉体的强大,容易崩溃(见昨天的“感恩有你: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好卷有益写于二零一九年四月二日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