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也是第一次做儿女
文:我是素颜
上次在书店三楼儿童书籍专属区域,看到《意林》杂志选编的这本《原谅我也是第一次做儿女》,粗略翻看了几篇,特喜欢。在网上搜索想看电子版,只找到一篇被选入教材的,用来做选题的。
这次专门过去找,想着能看完就不必买了。只有一本,在不起眼的角落搁着,还好眼尖,一眼瞟到。看看四周的小凳子都被小朋友占满了,靠着书柜直接坐在了地上。
书中的作者跟多都是大作家,周海亮、六六、严歌苓、王朔、安宁、杨献平等,还有汤小小这类新媒体作家,也不乏李亚鹏之类的大明星。篇篇感人,泪水一次又一次浸满眼眶。
中国人表达感情是含蓄的,现在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还好些。老一辈父亲和子女的关系就比较微妙了。
《爸爸寂寞的手》里讲了一个病房里别人家的故事。儿子病了,爸爸和儿媳妇一同照看。儿媳妇感冒睡着了,拔掉输液针的护士叮嘱爸爸按一下针孔,按摩一下胳膊。父亲和儿子都很尴尬,父亲的手笨拙地在儿子胳膊上来回抚摸,浙浙地熟络自然。
能够想象到这个画面,老一辈不善言词的老父亲和儿女之间是有足够远的距离的,言语交流都很少,更别说肢体的亲密结触了。
一个男性友人在父亲故去之后,曾经谈到过与自己与父亲的关系。父亲、母亲,还有他三个人在房间里,他会和母亲聊天,什么感觉也没有。要是母亲有什么事情出去了,只剩下他和父亲,那气氛就尴尬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两人各自找借囗,出去忙自己的事。而他也知道,父亲就他一个儿子,是极疼爱他的。知道他在城里买房子需要钱,六十出头的老人又跑到工地上打工,想贴补儿子。遗憾的是后来老人出了车祸,躺在了病床上。友人不遗余力,尽全部的力量抢救,老人最终还是走了。
世界上最疼我的男人走了。友人忆起父亲,泪水涟涟。
《爸妈的旅行餐》中爸爸妈妈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北方人,无论在家里谁做饭,一定会考虑对方的口味,专门为对方做合口的饭菜。跟着女人出门,怕女儿花钱,不点菜,女儿点了螃蟹,给老人碟子里放一块蟹黄,你让我,我让你。
有一次外孙子跟着外公外婆住了一段时间。女儿问:你外公外婆最喜欢吃什么菜?外孙脱口而出:剩菜。
哑然失笑!然后是无尽的心酸。这就是我们的父一辈,经历过吃不饱肚子的艰苦岁月,对现在的幸福生活知足感恩,不浪费一粒米,这种勤俭治家的传统不会因为当下家有万贯就丢弃掉。即便新成长的后一辈们看不惯,他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原则,绝对不浪费。
《载不动父爱如山》里的父亲在山上砸石头,我心疼父亲,放弃了考大学,跑外面打工却得了重病病危。父亲带了几人叔叔来接我回家。车上坐不下,父亲缩睡在后备箱里,被警察发现,以为是尸体,因本身多病再加上冷冻晕死过去的父亲醒来。知道了原委的警察被感动。一路开着警车护送父亲回家。
和父亲约好不放弃的我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着活了下来,重新考学。多病的父亲也回到了采石场继续采石供我和弟弟妹妹上学,谁也没放弃。
每一篇文字都讲述的都是平凡的父母,都是活生生的生活细节,没有豪言壮言,没有修饰夸大,朴实无华,真实的直令人想哭。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故事不尽相同,爱却是一样一样的。
看到失忆的七十岁母亲要找九十二岁的妈妈去,忍不住落泪。九十二岁的妈妈临终喊着妈妈离去,忍不住落泪。
母亲钻进女儿怀里叫妈妈,忍不住落泪。
失去丈夫的妈妈谎称自己很忙,花钱找人陪聊,忍不住落泪。
不是泪点低,是父爱母爱太动人。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孝亲不待!别等父母不在了才想起要孝敬父母。
而我,父母已远逝,再也无父母可爱了。再次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