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24节气诗:推窗未见倾城雨,却有芭蕉满泪痕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

心海无涯起碧波,听风有意作消磨。

时光未掩春消息,开到梅花一半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

饮尽沧桑久不知,拈花任那雨来迟。

层云墨上翻心浪,聚散无常一句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

几处松风卷柳风,沧桑自古老来同。

十年诗迹无痕迹,落到江南烟雨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

昨夜孤舟已自横,人间别有暗愁生。

年年今日无痕迹,柳满相思絮满城。

《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

落尽愁思一处分,十年风色几黄昏。

推窗未见倾城雨,却有芭蕉满泪痕。

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谷雨

相去经年梦依稀,早有清风佐画圻。

偏是惊雷三五响,一城春雨又添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又《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立夏

心潮几度浪波惊,春到江南不忍行。

昨夜焦雷三五响,小楼坐看落花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

小满无声到万家,熏风自抱影轻斜。

蟾光未解诗人意,犹照青春似落花。

芒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

一帘风雨数蹉跎,芒种积阴感慨多。

枝上无端听燕雀,几家哭闹几家和。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又,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

欲驾轻舟不自横,风吹两岸已无声。

但行真意寻前路,莫问浮生第几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

天教夜色辩晴阴,忽有惊雷欲鼓琴。

水面犁波风万点,却无一处到荷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

半世浮沉在碧波,惟余空性举风荷。

闲云若解蟾光意,也信人间夜色多。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立秋

着墨相思夜未央,铺笺不敢问风霜。

若将秋水分秋叶,一半多情一半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

一山明月作他乡,彻夜蛩声分外凉。

满眼云舟皆不渡,秋声秋色满纱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

半卷珠帘月一窗,琴音拨动夜风凉。

胸中自有丘和壑,万里浮云过大江。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

梧叶敲窗梦亦难,缺圆如月自悲欢。

诗中百转兴亡句,始信秋风至此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

梅花小字落微霜,疑似前身在汉唐。

见我归来诗照月,一行清洌一行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

早有江天落雁声,清霜一夜满杭城。

荻花识得秋风意,也学人间白发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

本性何如六尺宣,为心为物也为然。

十年寂寞今参透,落叶无声便是禅。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

念我归来月色稀,琴声何故落边圻。

风吹昨日寒窗雪,皆是梅花去岁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

一念浮生一念沙,缘来世事本微瑕。

白头弟子今犹在,只是无人捡落花。

《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

瘦骨清心一味修,梅儿与我各风流。

闲来点检飞花梦,误入人间共白头。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

披衣坐看起三更,瘦月推窗影自横。

片片禅花如雪乱,分明昨夜是今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

东君不肯度清寒,始信人间路亦难。

若许霜风随雪过,任它明月几阑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