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顺二年,山西太原府清源县。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十四岁的罗贯中正伏案疾书。他的笔尖在宣纸上飞舞,墨迹未干的字迹工整秀丽,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老成。
"先生请看。"罗贯中放下毛笔,将写满字的宣纸双手呈给私塾先生。
先生接过纸张,眯起浑浊的老眼细看。渐渐地,他的眉头舒展开来,嘴角浮现出欣慰的笑意。"好!好!"先生连声赞叹,"这一篇《春日赋》,文采斐然,意境深远,比那些举人老爷的文章还要高明几分。"
罗贯中谦逊地低下头,耳根微微发红。他生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格外明亮,仿佛能看透人心。虽然年纪尚小,却已经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贯中啊,"先生捋着花白的胡须,"你天资聪颖,又肯用功,将来必成大器。只是......"先生欲言又止,目光投向窗外。
罗贯中顺着先生的目光望去,只见远处的山峦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他明白先生未说出口的忧虑——这天下,怕是要乱了。
果然,没过多久,战火就烧到了清源县。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黄昏,罗贯中正在书房读书,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和哭喊声。他推开窗户,只见街上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他们拖家带口,神色慌张。
"贯中!快收拾东西!"父亲冲进书房,脸色凝重,"红巾军打过来了,我们得赶紧走!"
罗贯中手忙脚乱地收拾了几件衣物和几本心爱的书籍,跟着父母加入了逃难的人群。雨越下越大,泥泞的道路上到处都是摔倒的人。罗贯中紧紧抱着怀里的书,生怕它们被雨水打湿。
这一逃就是三年。
三年间,罗贯中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见过饿殍遍野的惨状,也见过义军揭竿而起的壮举;听过百姓的哀嚎,也听过英雄的传说。这些经历,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
在流亡途中,罗贯中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施耐庵。
那是在杭州城外的一座破庙里。罗贯中因为染了风寒,不得不在此歇脚。夜深人静时,他听到隔壁传来低沉的吟诵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诗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听得罗贯中心潮澎湃。他强撑着病体,循声而去,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烛光下奋笔疾书。
"老先生......"罗贯中轻声唤道。
老者抬起头来,目光如炬。"小友可是被这诗句惊动了?"
"正是。"罗贯中恭敬地行礼,"敢问老先生高姓大名?"
"老夫施耐庵。"老者微微一笑,"看小友气度不凡,想必也是读书人?"
就这样,罗贯中与施耐庵相识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听施耐庵讲述创作《水浒传》的心得,学习如何将历史与文学完美结合。
"写小说,最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对世道人心的洞察。"施耐庵谆谆教诲,"你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文字描绘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罗贯中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他开始尝试创作,将自己在流亡途中的所见所闻都写进故事里。施耐庵看了他的作品,连连称赞:"孺子可教也!"
在施耐庵的指导下,罗贯中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他开始构思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英雄故事重新演绎。
"师父,"有一天,罗贯中问道,"您觉得我该给这部小说取个什么名字?"
施耐庵沉思片刻,道:"就叫《三国演义》如何?既点明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这是一部演绎历史的小说。"
罗贯中眼前一亮:"好名字!"
从此,罗贯中全身心投入到《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白天走访民间,收集各种传说故事;晚上则伏案写作,常常通宵达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国演义》终于问世。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传阅,为之倾倒。
罗贯中站在书肆外,看着人们争相购买他的作品,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那个在私塾里写《春日赋》的少年,想起了流亡途中的种种艰辛,想起了施耐庵的谆谆教诲......
"师父,"他轻声说道,"弟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夕阳西下,罗贯中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他的目光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投向远方的天际。在那里,他仿佛看到了关羽、诸葛亮、曹操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正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