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著名生命学家潘麟先生在北京讲授《心经》全文。这是潘麟先生首次以大圆满见讲授《心经》,也是最后一次。这将成为在生命科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次讲学,影响深远。
此次课程中,潘麟先生提到一个重要概念“三性经济学”,听后颇有感触,现将感受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三性”即人有三性——兽性、人性和佛性,此“三性”可以与任何文明文化结合起来。
人有三性——兽性、人性和佛性(佛家叫佛性,儒学叫德性,道家叫道性,此三性为一性,也是基督教所说的上帝的神性),作为一个刚刚出生的自然人,这三性显化的次第是不一样的。
最先显化的是兽性,也可说生物性,生物性这一层是最早地展现出来的;其次,就是超越生物性,进入人性之中,再下一步超越了人性,就进入了佛性(德行、道性)之中,彰显了三性中的哪一性,就成为某种人。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很多行业领域,企业内部团队之间,企业外部整个行业内等等,无不鼓励“狼性竞争”、“狼性思维”,“狼”是凶猛的野兽,在丛林里生活。有它丛林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
人生存的在社会中,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却也用起了兽性竞争,相互之间尔虞我诈,竟然为了实现经济最大化,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赚钱,哪管什么道德和良知,诸如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层出不穷。
这就是赤裸裸的兽性经济,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国家从上至下开始反省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倡合作共赢,取长补短,发展共享经济,这是进入人性经济的开始。
而佛性经济的核心就是佛家讲的“布施”,所谓布施,就是把他人需要的东西,及时而又无偿地给到对方。
但在布施的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三轮体空”,三轮,即三个方面、三个环节。
即施者空——布施者不可存有“这是我在布施”,“这是我在做好事助人”等“我”识,若有“我”识,就是施者不空;
第二个是受者空——布施者不可存有受施者必须感谢回报之念想;
第三个是被施物空,布施者不可对所布施之物念念不忘,在给出之前、之中和之后,皆不可怀念布施之物。
所以,佛性经济是无我、快乐、自觉地、不断给出去,并愉快遵从之。人生最大的赢家是毫不利己、无我状态下的给出去。
再比如,在医学领域的西医,大小疾病时常就会被下病危手术通知,要切割某器官,甚至要进ICU重症监护,要做化疗等等,这就是兽性医学。
中医便是人性医学,中医主要是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及气血津液的运行等等,从人体的根本上调理身体的疾病。
而佛性医学,也称生命医学,是运用佛性里彰显出来的加持力、慈悲力和智慧力来净化身心,疏通人体的气脉,从而慢慢缓解和减轻疾病的痛苦,而达到身心的健康。
我们有无数这样的生命医学使身体疾病好转的案例。比如在4.20-22日,我们在武汉举办的潘麟导师国学经典《心经》视频课,一位湖北安陆62岁的阿姨跟我们分享:
她在去年下半年之前,本是要做心脏方面的手术,每天吃7种药,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静心学习传统文化,参加导师的公益行及视频课,结果是不再吃任何药,身体恢复得很好。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愿用余生传播东方文化,传播东方生命科学。
我们生而为人,是有责任和义务的。这就是把人的这三性(兽性、人性和佛性)全部彰显出来。
传宗接代,使我们的种族得以延续,这是彰显生物性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
完成我们精神的延续,实现精神最大限度的成长、发育,让我们的人性得以彰显,得以张扬。人性彰显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成长为七十二行内的专家,杰出人物。
比如你从事艺术行业,就把艺术搞好;从事写作,就把写作做好;做公务员,就要尽到责任。在你所从事的这个行业里,做到极致,做到圆满,做到合格,做到杰出。
这个时候,你的精神得以充分展现,你的整个心灵就会得到充分展现,成为一个有情感、有理智、有知识、有品德的人,达到这个程度,我们就实现了第二个任务。
生物性得不到彰显,我们在肉体上会得病;人性得不到彰显,我们在精神上就会得病;佛性(德性)是我们的终极关怀,是我们生命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在德性上得不到彰显和重视,我们也将会得病,即终极关怀缺失症。
终极关怀缺失症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无聊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会觉得无聊,有吃有喝还是觉得无聊,没吃没喝也无聊;
第二、是空虚感,有钱了空虚,没钱也空虚,就是空虚,整个人间的什么我都实现了,要房有房,要车有车,家庭也不错,但还觉得有空虚感,就是活着没劲(这种空虚感很多人不易察觉,即使察觉到了也会不愿意承认);
第三个、被抛弃感,感觉像一个流浪汉,像被上帝一不小心抛弃到了地球上,我们本来生活在天堂上,突然怎么发现自己就来到了地球上,这就是种被抛弃感。
因为被抛弃感而引出来的第四个感觉就是无力感,软弱无力,感觉到我什么都改变不了,人在自然界面前,那么的无助孤独,那么的无力脆弱,什么都是无常的,转瞬即逝。
我使出了很多很多的力气,终于得到了一些成就,转眼一看,这些成就都是过眼烟云,又能怎么样呢?在没有追求到之前,还觉得有点意义,在追求到之后,也没觉得有什么意义了。
还有对死亡的恐惧感,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走向死亡,自从懂事起,便时时刻刻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一想到死亡,心灵就会颤抖,全身每个细胞都充满着恐惧,这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没有超越生死,没有超越死亡,没有超越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实现我们的终极关怀。任何实现了终极关怀的人,都是超越了死亡的人,不是你要超越,是它自然就超越了。
实现人生的圆满,就是彰显人的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