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脉定向,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要求。组工干部作为组织工作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要坚持做到脚步往下迈、力量往下沉,真正以炽热初心、务实作为和奉献精神感染凝聚群众,在“改革大考”中交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奋斗答卷。
身怀爱民之心,常问“初心尚在否”,筑牢思想根基,涵养“念兹在兹”为民情怀。紧密联系群众是源自对党的初心使命深刻领悟、对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尊崇敬畏。思想建设“先手棋”常抓不懈,依托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在研读经典、剖析党史中汲取养分。从留下“半条棉被”女红军温暖百姓的鱼水深情,到新时代“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路生梅,往昔故事与今朝典范化作精神滋养,筑牢“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信念。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摸实情、干实事、求实效,持续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干部宗旨意识,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永远带着最真挚的感情、最炽热的初心去面对群众。
善谋为民之策,常问“努力足够否”,搭建服务纽带,助力“排忧解难”落地有声。群众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基层治理、社会发展主力军。要善用组织优势,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村(居)委会换届选优配强“领头雁”,夯实自治根基;搭建“党群议事厅”“村民理事会”等平台,引导群众围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议题畅所欲言、出谋划策,激发自治活力。推广“党员+群众”志愿服务模式,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凝聚党群合力并肩作战;挖掘培育乡土人才、社区达人,使其在产业振兴、文化传承发光发热,携手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为地方长治久安、高质量发展聚智添力。
恪守为民之责,常问“群众满意否”,俯身一线调研,精准“把脉问诊”民生诉求。“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度,走出机关大院,深入田间地头、市井街巷、工厂车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倾听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心声。调研方法多元且务实,问卷调查广纳民意、个别访谈深挖隐忧、蹲点观察掌握实情,将零散意见梳理成系统“民生清单”,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夯实基础,让政策“最先一公里”与群众“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始终怀揣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用一件件实事、一篇篇答卷、一次次回应群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