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啊,真奇怪,真真假假,挺让人觉得唏嘘。——大栗致自己
这两天,我学习了如何排版和剪辑视频。没学之前,总给自己找很多借口,但是学完后,感觉自己全身心地放松了,就像心口上拿走了一块积压了很久的石头。无论是不是快速学习一项技能需要20小时,还是10000个小时的刻意练习成为专家。你只要开始正正经经,关掉手机一天,你就会有一个不错的开头,然后由于蔡加尼克效应的作用,你无法忍受半途而废,因此最后事情总是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至少能让你到达可以停顿的节点。
这次练习其实还给了我一个很强的信号,被我深压在心底的念头——"不会的东西,说句不会就好了吗?"。小时候觉得有父母在,自己不想做家务或者干别的,我妈就会跟我说这句话。谁都是一开始不会的,只不过TA现在学会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那些秉承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人,会不断向他人学习并培养自己的才能,这样的人通常都具有成长型思维。与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才能是天生的)相比,这些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公司也是。而处于互联网协作方式下的我们更有“认知盈余”下的便捷资源,学就是了。
除了主观上的自我认知主动,其实大脑皮层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你要可以关闭大脑外侧前负责评价的额叶皮层,通过慢跑、冥想来锻炼内侧前负责联想的额叶皮层,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学习力,让自己在多项领域内都能如鱼得水。
在《成功者的大脑》中,提到一个奖励问题,用“外部回报法”不断推动你形成正向反馈,这样在成长过程中,也能让自己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即使遇到软硬挫折,也能通过微习惯来完成外部复原。
当你蓄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成长已经让人可望不可即了,那么你还要学会用归零的态度来面对未来。过去的辉煌不是将来的标榜,最好的作品永远在路上。不要停下来,忘记成长。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最开始的专业是应用化学,方向是石油,但是有一次读了一位美国学者的论文后,论文中说,根据对目前世界能源储备的现状预估,全世界的石油资源会在30年后枯竭。大前研一决定换赛道,后来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研究核能。这是第一次归零。后来毕业后工作,进入了日立公司,那时候他梦想着要制造由日本人自己设计的原子炉。但是,后来东京电力觉得自主开发技术十分困难,决定放弃自主研发,直接从通用电气引进技术。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前研一就在加入日立的第二年选择辞职。那一年,他29岁。大前研一把这称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归零。再后来无心插柳,进入麦肯锡做管理咨询,其中只有一个面试官极力推荐。大前研一专业技能用不到,但是他从科学研究中得到的逻辑思维能力却非常有用。
麦肯锡面试时特殊的规则:当时麦肯锡的用人标准是,在面试时,即便其他面试官反对,但如果有一两个面试官疯狂推荐,那也照样会录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麦肯锡有机会录用具有某种突出能力的人才。
归零其实就是不断转换自己的思维的过程,也是持续经营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无法保证自己的赛道一直都是直的,只能一直不断修正。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