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是什么

中台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可以是技术平台,比如框架、devops平台、容器云之类的,也可以是业务平台,像用户中心、订单中心、各种微服务组件。 ### 为什么需要中台? 中台的产生可能是高层的战略设计,也可能是公司不断膨胀而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需要被解决。 中台一开始诞生于16年阿里提出的“大中台,小前台”概念,中台的价值是以快速响应需求为依切,中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基于“前台+后台”的架构发展演变的 前台:系统的前端平台,是直接与终端用户进行交互的应用层,比如日常使用的app、h5(html5 通常用来写移动端的前端和web的前端)、pc端都是属于前台 后台:后台是指系统的后端平台,终端用户无法感知,提供后端服务 因为用户的需求是会高速变化的,而用户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前台系统需要快速迭代响应用户需求,而前端的变化又需要后端的变化来进行支撑,这就对后台的快速应变提出了要求,而后台的核心目的并不是服务于前台,而是提升后端数据的安全及系统的管理效率 于是就产生了“前端为了用户需求,期望系统不断的快速迭代”与“后端为了数据安全与系统稳定,期望系统趋于稳定”的矛盾局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架构师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台”这一概念,核心就是将后台的逻辑层进行拆离,形成前端(应用层)-中台(逻辑层)-后台(数据层)的产品架构,在这一架构下,当前端需求出现时,中台能够快速的进行响应,从而提升了研发效率,降低了创新成本 阿里中台战略最早从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建设开始,采用了双中台的建设模式,到后来发展出了移动中台,技术中台和研发中台等等。 ![image.png](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8955861-56f16c749e4c4384.png) ### 业务中台 一般是指支持企业线上核心业务的中台,承载了核心业务能力,实现企业级业务能力复用和各业务板块之间的联通和协同 ### 数据中台 与业务中台相辅相成,共同支持前台一线业务,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业务中台,经过数据建模和数据分析等操作之后,将加工后的数据返回业务中台为前台应用提供服务,或者直接以数据类应用的方式向前台应用提供api数据服务,一般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生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以及数据仓库或大数据等技术应用 ### 技术中台 业务中台落地的时候需要很多的技术组件来支撑,这些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组建就组成了技术中台。比如一些业务关键技术的组件 - api网关 - 开发框架 - 微服务治理 - 分布式数据库 - 数据处理组件 **API网关** 前后端分离,通过网关实现前后端集成,API网关主要包括:鉴权、降级限流、流量分析、负载均衡、服务路由和访问日志等功能。api网关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管理微服务api接口,实现安全的前后端分离,实现高效的系统集成和精细的服务监控 **开发框架** 开发框架主要包括前端开发和后端微服务开发框架,支持代码自动生成,本地调试和依赖管理等功能 **微服务治理** 服务治理是在为服务的运行过程中,针对微服务的运行状况采取的动态治理策略,如服务注册、发现、限流、 熔断和降级等等,以保障微服务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 治理主要应用于微服务运行中的状态监控、微服务运行异常时的治理策略配置等场景,保障微服务在常见异常场景下的自恢复能力 **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数据线性拓展能力,它们大多采用数据多副本机制实现数据库高可用,具有可拓展和低成本等技术优势,一般分为三类:交易型、分析型、交易分析混合型 - 交易型:用于解决交易类业务的数据库计算能力,支持数据分库、分片、数据多副本,具有高可用的特性,提供统一的运维界面,具备高性能的交易型业务处理分析能力。 - 分析型:通过横向扩展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提高数据整体计算能力和吞吐量,支持海量数据的分析 - 混合型:通过资源隔离、分时和数据多副本等技术手段,基于不同的数据存储、访问性能和容量等需求,使用不同的存储介质和分布式计算存储,同时满足业务交易和分析需求 **数据处理组件** 为了提高应用性能和业务的承载能力,降低微服务的耦合度,实现分布式架构下的分布式事务等要求,技术中台还有很多数据处理相关的基础技术组件。如分布式缓存、搜索引擎、数据复制、消息中间件和分布式事务等技术组建 本文由[mdnice](https://mdnice.com/?platform=6)多平台发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