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我不是为了说谁好,谁不好。
如果你期待在这里看到我「说谁好,谁不好」,那么你肯定会失望,因为在我看来你就是带着鄙视来的,而这是我所厌恶的。
鄙视他人,是某些人用来转移自卑的最好方式。这种鄙视往往无助于提升自我的真实能力、竞争力与眼界,而是一种充满恶意的自我安慰。
带着偏见去嘲讽他人,这样做能带来情绪上的满足,然后呢?其实我怕这种人,谁知道会不会哪天你就成为他嘲讽的对象。
说来有趣,有人嘲讽别人的努力,嘲讽别人改善了环境。这种嘲讽根本没有道理,全是一种内心的投射。
相反地,他本身的自卑,压抑着内心渴望被拯救的欲望。
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吃饱饭的孩子,在他眼里,其他能吃饱饭的孩子都像敌人,都是用不道德的方式获得食物。
这些人的嘲讽,充满眼泪,只是他自己不见得看得见,而他人往往也想看见。
撇开政治和民族教育,种种不可推翻的预设。
与大陆无论工作,或者私人的接触,至少在此刻,我认为两岸之间需要更多和谐的对话。然而,这个需要在现阶段很难实现。
表面的和谐下,各种恶意蠢蠢欲动。
譬如几年前,有名嘴在节目上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激起对岸很多人的愤怒。
因为我在大陆工作,我很清楚这话说得简直是狗屁不通,完全是一种诬陷。
然而,谈到某些人对于东南亚的各种传闻,我没去过,很难证实。但有些确实充满歧视,而外籍新娘的商品化操作,大概是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型态。
1.
回到两岸的课题,至少在我的观察中,两岸都有不少人缺乏对彼此真正的了解,而是互相嘲讽着,鄙视着。
譬如大陆这里的新闻,感觉O国成天想谋害中国,XX人是O国谋害大陆的走狗云云。
反过来说,某些台湾人一味的说日本好,或者美国好,是不是也是一种自卑的展现呢?
另一方面,某些台湾人鄙视东南亚国家的人,之前读过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来自柬埔寨的刘育瑄所写的文章,就多次提到部份台湾人对东南亚的歧视,对外籍配偶孩子的歧视。
正如大陆部份人鄙视不同省份的人,比如说河南多骗子,东北人如何如何等等……
我在上海,也直楞楞的听到上海人怎么说台湾人是台巴子,多么的吝啬、小气、狡猾等等。
刚开始听到很生气,后来慢慢理解,就像某些台湾人对大陆人的仇视和鄙视,双方都看见了彼此的某些不好。
然后这种不好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渐渐发散出去,从一个台湾人变成好多台湾人,最后彷佛变成所有台湾人。
即使冷静下来想,这样的推论是不合理的,可是多数时候,当我们欠缺想要理解对方的实际行动,仅仅只是发泄情绪。这些鄙视就会一次次化成恶意的表达,去损害双方的关系。
有时候,受到攻击的第一个反应,反而需要我们不厌其烦的去倾听。
比如我听过某个身边的大陆人嘲讽台湾经济不好,看到新闻报导台湾年轻人领22k,比他父母的退休金还少。
如果是好多年前,我可能会很生气,笑他连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平均薪资都搞不清楚,大谈台湾的人均GDP超过两万等数字。
可是现在我不会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没意义,看轻对方无益于提升自己,无益于双方更加了解彼此,进而体谅对方的难处,学习对方的好处。
2.
互相鄙视唯一的结果,就是大家会更加讨厌彼此。
仔细去了解,会发现确实有人吃了台湾人的亏,确实有人和台湾人合作有不好的经验。
其中也有部份媒体用偏颇的消息在丑化台湾,但这和台湾某些媒体在丑化大陆,干的事其实都一样丑陋。
还有一点,大陆的让利,有时我也不觉得对两岸关系完全是好事。那些让利在大陆本地人眼里看来,象征特殊待遇,象征对某些弱势机会的剥夺。
好比台港澳生考大陆高校,有独立考试,有机会用较低的分数上北大清华等高校,对于寒窗苦读的大陆学生,不引人愤恨是人家修养好,要是人家不爽,情感上也很正常。
更糟糕的是,如果被让利的台湾人,却还用自以为是的优越感看待身边的大陆人,这给人的观感像什么?给人的印象会好吗?
反过来,我也吃过大陆人的亏,遇到诈骗或试图伤害我的人,但这都是「个别」例子。
同样地,我也记得在春运的火车上,遇到好心的穆斯林帮我补票。记得在心情郁闷的时候,身边有过来自新疆、北京、上海、河南……来自各地,只是刚好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朋友,提供帮助。
就像我们简化的去说法国人很浪漫、英国人很绅士之类的话,脱离脱离个别、现实经验,这些话基本形同编故事。
何况大陆经济近几年,GDP每年都是6%以上的速度在成长。而台湾的经济不景气却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即使目前人均GDP高于大陆一倍,这个差距也只是逐渐缩小。
大陆那么大,台湾难道要跟农村比?如果跟北上广深比,台湾确实在经济成长、医疗、教育等建设的力度上,都处于不进则退的窘境。
更何况,台湾引以为傲的民主,最近几年却不断的造成许多内耗。
而某些台湾人如果嘴巴上拿民主说事,表现出来却没有多好的人文素养,对其他文化和政体也只是站在个人对民主的一知半解,大加批评。
我看这简直是把「民主」拖下水,让更多人误会民主的意义。
曾经台湾的民主也许让人夸耀与羡慕,但如果这个荣景只是曾经,我们自己抱着过去不放,别人自然会找其他更有效的社会形式去学习。
好比看两岸教育史,曾经香港和台湾都是大陆教育改革的效法对象。
但最近五年,至少上海的教育当局,他们自身的教育越来越发达,对香港和台湾的教育制度不再只是仰视,已能平心而论,截长补短。
你说,这单单是对方的进步,还是我们的退步呢?
另一方面,大陆有许多留学归国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棒。跟他们一起合作,甚至竞争都非常有意思。反之,除了顶尖高校,某些台湾学店跟大陆的985、211等重点大学比,有什么优势可言?
3.
我写这篇文章,是希望两岸之间,或者族群之间不要最后只有一种共性,就是互相鄙视。这太可悲了!
我想谈的重点,就是两岸这几十年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很不一样,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也不一样,忽略这些去谈认识彼此,根本不现实。
比如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写一个南方姑娘,鄙视北方男朋友没有每天洗澡。
可是如果了解双方成长和生活的环境,这都是用自己的有色眼镜为标准,凡是跟自己标准不一致的,都成了可以鄙视的材料。
一度台湾人成天嘲笑北京的雾霾,结果有天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产生雾霾的工业污染。
只是已前没有明确的公开这部份的信息,搞了半天也许还因此轻忽环境,在无数该戴口罩的日子,缺了防范。
如果拥抱鄙视,很容易我们就会忽略对方的长处,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对方好像永远都那么糟糕。
但这种设想,只是满足自己情感的一种幻想。以至于总是看到对方的坏,以此贬低对方,沾沾自喜。
可是,愿意去理解,乃至于互相接纳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这样的机会,都被当下的反击,形成更多的冲突而丧失。
此外,还有一种互相理解的阻碍,就是有时我们很难真正知道一个人嘴上说的,和他心里想的一不一致。
好比今年奥斯卡刚出炉,今年刚好遇到"Meeto"运动,大女主的戏特别受到瞩目。去年黑人歧视话题发酵,月光男孩之类的片子更容易得奖。
然而很多心里还是抱着歧视的人,面对这些话题,他嘴巴上支持,实则骨子里并不认同。
就像同志婚姻法案真的那么容易通过吗?人们往往更容易在公开场合表达政治正确的看法,而不是说出心底话。
两岸之间的有些矛盾,就存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假象底下,始终没有被真正揭开。但也因此,难以得到坦承沟通与化解的机会。
有时,反而和平的勇气带来冲突,自我放弃反倒形成和谐的假象。
4.
回头来说,谈两岸关系,从关系咨询方面去理解:「谈两个人的关系,要先回到一个人的个体性。」
两个「个人」,他们内在若是充满负面的思想与情绪,自身都没有跟自身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如何谈与另外一个人的结合呢?
譬如当人与人之间互相鄙视,背后到底是讨厌对方,还是出于恐惧、忧虑?对某个过往历史的哀悼?以及面对多元文化时,难以化解的自卑情结呢?
这里又谈到一种心理现象,就是对「完美主义」的研究。不健康的完美主义,追求的不是什么都要好,而是避免一点点不好所带来的自我厌恶感。
譬如真正有自信的人,反而更能够接受自己和它人都有缺点的事实。反而不自信的人,更害怕自己的缺点被看见,进而追求各方面都要表现的无可挑剔,导致身心俱疲。
并且,不自信的人更容易在完美主义的心理压力下,将这股压力化为对他人的鄙视,好比不断炫富,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好像深怕别人看不见他的完美。
同时,他们无法抛去「我很好、我比XXX都好」的念头,否则他就无法相信自己是安全的。
自卑者常常是敏感的,用精神分析的说法就是特别容易「投射」。
譬如看见别人窃窃私语,就会想到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好比在夫妻关系中,一方老是怀疑另一方出轨,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缺乏吸引力。或是在同侪中,事实上并没有受到鄙视,却老是怀疑谁谁谁是假想敌。
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的是一个渴望相信拿出真实的自我,便能得到接纳的孩子。
可是现在两岸之间的沟通,是否带给双方这样的安全感呢?如果大家都害怕自己的缺点被放大检验,成为攻击的目标,那么关系就只好僵持着。
5.
有时两岸,或者省籍之间的鄙视,其实是生活压力的一种展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舒展的烦闷与痛苦,通过鄙视他人的言行,作为一种发泄。
其实本来双方在生活中,可能都不是恶言相向的人,却在这种发泄的过程中,导致与他人关系的恶化。
两岸之间的鄙视,某方面也来自双方生活中的压力。
比如在上海房价基本是台北的一倍,但这里买房又是刚需,对年轻人来说压力很大。
台湾相对来说房价低廉,年轻人不觉得买房是刚需的比例比较高,但台湾年轻人面对冻涨多年的薪资,虽有小确幸,却在整体竞争力上从四小龙变成被韩国、新加坡抛在脑后。
两岸双方的年轻人在经济方面,面对的困境不同。困境不同,不表示双方的「主观」幸福指数就一定谁高于谁,反倒是双方都很痛苦。
实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困难。这些困难也不是想逃脱就能逃脱的,社会存在各种焦虑的因子,推着人们在焦虑中苦苦挣扎。
6.
鄙视的反义词,不是仰视,而是「平视」。
也许是咨询的经验,我越来越了解包容的力量。
说穿了,鄙视只是现象,不是关系恶化的本质。
只有当咨询师采取包容的态度,让来谈者感觉安全了,他们才会道出内心的故事,这时原本用来攻击,或者发泄的「武器」,反而能够放下。
我想起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和未婚夫,两个人互相看不起对方,一个认为对方是暴发户,只有钱;一个认为对方是落寞世家,只剩头衔和空言。
女主一度对人生感到绝望,那段婚姻对她来说跟自杀无异,她本已打算将人生埋葬在这段婚姻中。
一度,她也真的打算在船上自杀。
杰克的出现,与其说造成了关系的混乱,倒不如说他重新唤起女主活下去的勇气。
两人关系的建立,就在于他们愿意放下阶级、文化之间的鄙视,包容了彼此。
7.
最后,无论哪本婚姻与爱情心理学的书,都告诉人们「互相鄙视、嘲讽,当中不可能开出爱的花朵」。
勉强结合,恐怕只是一场即使不离婚,也不幸福的家庭悲剧。
未来呢?
至少目前,我仍感到有点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