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转载

满庭芳

宋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安置的命令。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示告别。

        “量移”,指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

        苏轼到汝州仍然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并无多少欣喜。

        “雪堂”,苏轼在黄州东坡所筑居所,位于长江边上。

        “仲览”,指李仲览,苏轼友人李翔,兴国军知军杨绘(字元素)的门生。他受杨绘委托邀请苏轼去汝州时途经兴国(今江西兴国)。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黄州的生活情景和离别之情,表达了对黄州雪堂邻里及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词人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上片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归去啊,归去,我的归宿在哪里?故乡在万里岷峨。人生百年过了一大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

        “岷峨(míné)”,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

        “归去来兮”,搬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首句,表达了自已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得以实现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吟唱“归去来兮”却是欲归不得的怅叹。

        词人翘首西望,哀声长吟。量移汝州是“君命”难违,但时光易逝,来日不多,因此更添怅惘。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蹉跎黄州岁月,四年两闰虚过。膝下孩子,会说楚语,会唱吴歌。山中好友携酒相送,都来劝我留下。

        “坐见”,空过了。

        “再闰”,苏轼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楚语吴歌”,黄州古代属楚国。此言孩子已经会说当地话。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转头撇开乡思与怅叹,却听到楚语吴歌;看到鸡豚社酒;感受黄州父老的敬爱,又添依依别情。

        东坡到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眷顾、居民亲近,加之他性情达观,善于自解,使他在流放之地寻到了的乐趣。

        家在万里之外回不得,患难四年多,已见黄州真情,舍不得走,拖家带口奔赴未知状况的汝州,不去又不行。如此这般怎不令人慨叹。

        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性格。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要走了,我说什么?人生到底为什么,辗转奔波就像那织布梭。唯盼他年闲暇,坐看秋风洛水荡清波。

        “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虽有退隐之志,但待罪之人无法自由归去。既然这样,就瞻望一下自已即将到达之地。

        “闲”字,将愁苦之思引向随缘自适,意象变得明朗旷达。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好在堂前的细柳应思念我,请父老,莫折堂前细柳,致语再三,请时替我晾晒渔蓑。

        言外之意是:自已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措辞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只说细柳留恋他。

        这首词用亲切平和的笔调倾诉仕途的失意与难舍的别情,情真意切 ,属辞雅逸,情致温厚,宛转含蓄。用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语言,真切的表现了作者对黄州的依恋之情,有失意怅惘、有乡愁别绪,也有旷达自适情怀,整首诗情调哀而不伤,体现了苏轼达观的胸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