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们的晨诵课程“农历的天空下”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然后就是立冬、小雪和大雪。这就是一年当中的二十四个节气,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大雪,刚开始学这个的时候,我还以为冬至、小寒、大寒、是排在大雪后面的,知道后来才知道是第二年才有的,所以我们已经过完这一年的节气了,在此过程中,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意义,也有不同的背景,就让我来重新回顾一下吧。
就先从冬至说起吧,冬至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这么多的名字,我从小到大也就记住了一个,冬至还有一些特点,在我看来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这是一些大的现象,说说小的,冬至在传统方面有祭祀先祖这一习俗,我总感觉那个节日都有祭祀先祖的活动,在民间,冬至这一天还是比较讲究吃的,在这一天一般来说是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的,虽然我对吃不感兴趣,但是对于这些风俗怎样由来还是有些好奇的。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冬至过后,就是小寒了,我感觉小寒的大寒并没有多大区别,大寒更冷一些。这就是一个冬天中的三个节气,当然还有其他节气,我就不多说了,光从这一个冬天就可以看出,农历的天空下是多么的有意思。
在这个冬天,我们并没有多少次物候观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诗词,在这个冬天我们没有学习多少关于冬天的诗词,最近一直在学习苏轼课程。
今年的上半年我并没有学习农历的天空下,我是从今年的九月才开始了节气诗歌的学习,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刚开学的时候……
我记得开学后第一个节气是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过后,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进入秋天之后,我感觉白露节气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温度变化也不太明显,白露过去好久了才有些变化,似乎是因为白露节气离夏天最近吧。
白露节气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那就是下雨,白露过后,天气似乎一直都是阴天,有时一连有四五天的阴雨也是正常,每次下过雨后,天气都会迅速下降四五度,同学们也都会换上厚一点的衣服,根据我平时的经验,我在这时候是感冒高发期,呵呵,这也是正常的。
白露节气,民俗活动是纪念大禹,其实仔细一想,这一切都是可以联通起来的,正是因为白露节气多雨,降水量大,所以人们就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同时也纪念他。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过后,一些鸟兽都开始准备过冬了,都开始储备食物,做好防寒措施。到了白露,人们也开始购置一些厚衣服了,那时的天气,说变就变,有一句诗就可以证明,“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这是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在安徽这边,秋季美景一开始见不到,只有到了深秋才看得见,似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黄叶满地,铺成了一条小路,树上的残枝还留着几片树叶,看起来很有诗意。慢慢的,我们走过了半个秋天,走到了秋分,秋分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秋分时节,温度变化最明显不过,阴天较多,也是会经常下雨,这是的我们,几乎都换上外套了,除了我还有穿短袖。
时间依然过的很快,秋分过后,就是寒露,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学习的一首诗歌中说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寒露,冷到一定程度了,白露自然也就成霜了。
在这个节气里,赏菊是少不了的,赏菊在寒露节气时也是一种民间习俗,并且把菊花做成酒喝下。
很快,时间走到了霜降,这是秋天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气了,我在小时候最喜欢霜降节气时的变化,那时侯,长辈会给我讲一些故事,我仿佛心又回到了过去。
在此期间,我曾经也想过为什么会有一些变化呢,后来才知道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有《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在校园里,我运动前如不热身就会不舒服,到了霜降,温度可以证明一切。
进入冬季后,我并不是有多兴奋,在立冬那一天,不知是哪一位老师说了一句,今年不会下雪了,我虽然还不能确定,但是还是感觉有点失望,联想到家乡的雪景,那鹅毛般的大雪满天飞的场景,我有禁不住有些伤感……
紧接着就是小雪和大雪,那存在心里的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我也并不像之前那样如此固执了,雪嘛,该下就下了,只不过是一个自然现象而已……
但是我心中还是知道我的真正想法,那只不过是掩盖一种思念…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把农历的天空下学完了,但是我们学习的只不过是今年的,明年还会有的,这只是一次轮回,生命的轮回。期待下一个轮回。让我们亲近自然,诗意的栖居在晨山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