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雪球老板讲到房价上涨促进消费时,说了这么个理由:
「一个人有200万现金,贷款300万,买了一套500万的房子,如果这房子价格涨到了1000万,那么他的消费行为会产生什么变化?肯定是消费信心大增啊,他甚至可以从银行里套出一笔现金来消费。这就像某人持有茅台,股价涨了10倍,哪怕他一股没卖,也豪气干云啊:老费,晚上我请客,喝茅台,管够。至于我的钱哪来的,你不用管,我总有办法。
资产价格上涨会增加消费信心,这个理论肯定是成立的。我们看看全球主要城市,最繁荣的城市,消费最畅旺的城市,都是房价比较高的城市。而股市景气的时候,消费也会特别畅旺。这就是传说中的财富效应。」
他也补充说房价太高而没有与之匹配的就业岗位,对城市发展是阻碍的。
我觉得他讲的消费最旺的城市都是房价高的,只是同时存在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因果关系。但的确所谓“浮盈”的增加会带给人有钱的感觉,增强消费的信心,由此想到消费与安全感的问题。
朋友中买了房的,明显在力所能及的消费里随便很多,更有安全感。每月工资除了还房贷,敢全部花光,也敢刷信用卡分期或短期借贷来买些略贵的物品,预支消费。
没买房的,当然也有乱花的,但随着工作年限渐长,慢慢意识到人生的变量,害怕生病,害怕失业,总会存下一些。
过年后,有的人感觉经济不太好了,而且未来一段时间都不会好,在消费上更为节省,不敢买大件了。也有人觉得周围没什么异样,照样在装修上大笔花钱。其实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只是看你有没有感受到安全感,是否认为这会对你的收入有影响,会极大影响你的消费。
常听人讲,中国人是最爱存钱的,而很多发达国家普通人民几乎没有存款。很多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为什么爱存钱,或者说为什么不敢花?很简单,怕各种意外,怕人还没死钱就花完了。
过年回家,和父母谈到他们养老的问题,谈到老年医疗的问题。他们成长的路上,通胀一直挺高,从大家都吃不饱,到听说哪里出了个万元户,再到现在好像100万也不够养老,他们还没到老年;意外也一直挺多,投机倒把的坐牢了到做生意的合法且发大财,大批的下岗潮,只生一个政府来养老到现在政府养不了老,亲戚里小学毕业去闯社会的都发财了而好好读书上班的都挺穷。
他们都有养老保险,我妈赶上最后几轮50岁退休,虽然还上着班,却已经开始领了,一个月也就1000多块。我爸能领退休金的时间就遥遥无期了,目前是60,但会逐步后推,可能会到65岁吧,还有十多年。这也是一种意外,明明是同一年出生的人,养老的保障有了很大的差别。
我说可以想想利息养老,极低风险的银行大额定期,也有4%左右的收益。我妈说“按这么算,我市没多少人有足够的钱来养老。”
父母那一辈,还有很多没有社保的人员。所以节俭过日,点点滴滴中考虑如何省钱,因为未来有太多未知,而保障缺缺。即使爱存钱,因为高通胀,作用也很小,但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吧。
在出口会受较长时间影响的情况下,总说要提振内需,毕竟我们是这样多的人口,这样大的市场,调动起来真的可以的。
想要人们消费得更多,要让他们感到更多的安全感。否则看到美国那些没有存款,等着每周工资付账单的人,在有救济的情况下还很惨,想想自己还没有这样的保障,谁不想着多存点钱呢。
这两个月,是周围朋友买房的一个小高峰期。有想换大房子的,有想赶紧上车否则以后可能买不起了的。
好像想在这样的不安定中,抓紧一点坚实的东西。
如果是自住,有家庭有小孩后的需求,那就怎么方便舒服怎么来,同时也要清楚意识到自己为这份舒服与方便花了多少钱,是否真的值得。
想上车怕被落下的,工作的城市买不起,只好在老家买一套,自己也不住,也许租出去。那就是投资了,得好好算算经济账——房贷利息3-5%,租金能有多少?房价不涨,即是三倍速度的价差亏损。上了三倍的杠杆来做的投资,依据是什么,你研究有多深?如果仅是“过去十几年房价涨了多少”的理由,那就是赌未来房价也会涨了,你敢在拉斯维加斯里赌上所有的身家吗?敢用三倍杠杆来赌吗?
也有认识的人,2017年在北京买了房,总价已跌了近20%,首付的大部分白付了。
至少从宏观上讲,我国人口会有个急速下降期。需求会减少,人口也会向部分地区(不是城市)集中,导致一些空城空区,比如之前的鹤岗,几万块就能买套房。目前不少地区是住宅批得少,造成一种紧缺,房价居高不下,以后未知。
我看了不少相关研究,目前还是觉得自己不懂房市,也不知道某些地区会涨会跌。投资第一原则是不懂的不要做,何况是三倍杠杆、交易成本奇高的投资。而认为自己是刚需不得不买的,首先要意识到这是消费,借款消费,超大额消费。
我也理解最近种种带来的不安全感,让人想有一点牢固的东西,如果什么都失去了,至少还有容身之所。
但这并不是什么牢固的东西,贷款还清前它不完全是你的,还清后也只是有年限的租用。今年4月的新闻「济南千余套手续齐全别墅正被拆除:“房子合法,但拆迁势在必行”」,也是一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