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做通信的时候,数据报文在传输过程中就存在两种类别:控制流和业务流。控制流主要是解决连接通道的作用,通道内如何发送业务流,什么速度发送等都是控制流在两侧的通信设备中协商,业务流则是实际要传输的内容。
周末在家里思考,产生一个类比,这通信等道理其实跟我们人的沟通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我们人沟通其实也存在两种流:
感性情绪流和理性信息流。
情绪流是什么,我个人理解就是对于个体好坏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而信息流则就是对于一个事物为何好坏的解释逻辑。
人是一个社交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需要连接通道。情绪流更多的就是解决连接的问题,通过适配彼此的感受形成连接机会,连接之后,通过彼此的认知信息流形成价值交换机会。
人不是机器人,人是有温度的,因此情绪必不可少,情绪是维持个体心理温度的平衡器。
但如昨天思考,我们的情绪是感性的,并且很多时候是即时的,在很多时候,没有理性介入的时候,反而会影响沟通的效率。
我们常说的急性子人就是情绪化严重的人。例如,一个朋友突然就给你说了一句话:“你是一个SB”。这个时候,你就会即时的用感性不加理性思考的回馈过来:“你才是一个SB呢”。这是因为作为感性情绪,你的直觉认为你遭受了生存危机,不被别人认可了,因此你要反抗,你要还击。
就这样,好好的聊天就懵逼了,开始撕逼了。而如果从信息流和情绪流的视角观察,就会发现面对外界的信息介入,其实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只识别了情绪流,而没有识别信息流。
仔细思考下,如果把这句话分解成信息流和情绪流就会发现,有不一样的应对策略。
用情绪流的视角看这句话,是对方在骂我。用信息流的视角看,也许就是对方对我不满。同样是一句话,我们感性的回应,那么就是骂回去,而如果是理性的回应,也许就会先追问一下,我是不是做了让对方生气的地方呢?
你看,同样的信息输入,通过识别信息流和情绪流,会有不同的理解结果,也就会有不同的决策模式。
想想,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大量的沟通都把时间耗入了情绪流的你坏我好的结果争论里了,却不懂的去追问着好坏背后的动机,这好坏背后的认知差距。
因此,我就思考,我们经常发现那些遇事不惊,遇急不躁的人,也许就是掌握了在情绪流和信息流中学会有效管理和分离,在面对自己不利情绪流的时候,还能够用理性模型提取信息流,识别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信息,思考对沟通达成共识有帮助的答案,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投入到那些无谓的情感切磋上。
因此,真要让沟通,协作变的更有效率,就应该习得这样的能力,习得分解信息流和情绪流的能力,习得在沟通中过滤影响自己情绪的内容,提取对自己成长,对自己达成协作共识有效的信息,并形成以信息流为主的反馈模式,这才是一个高效的沟通模型。
一旦这个能力长成,当别人再对自己如何激烈言语之时,说自己哪里不好的时候,那个理性的自己就会启动,寻找这其中的价值信息,并形成自己接下来优化自己的输入反馈,other情绪会当成噪音直接分解。
还有那就是一个易怒的人是看不到的信息流的。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