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途的风景开始了。
傍晚时分到达衡水市。酒店订在衡水湖畔。安顿好后开始去几里地之外的一个叫闾里古镇的地方找饭吃。本以为古镇会很热闹,没想到连一个游人都没有。问了一个骑着电瓶车路过的当地人什么地方有吃的,这人很热情,当地口音。北方口音听起来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这人指着不远处的街道说,就是这些地方有吃的,但大多都没开门,因为这两天很热,没有什么游人。正想离去,看到斜对面有一家面店好像着开着。走进去后,店里光线昏暗,灯都没开,可能是因为没有客人吧。老板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妇女,还有一位小伙子,一开始我以为是伙计,后来才知道是顾客。明显生意很惨淡,店主纯朴热情。我看菜单上有名为“炒素饼”的面食,我以为类似于炒面,8块钱一碗。教授是河北人,知道炒素饼是什么,问我能不能吃得惯,我说面食都没有问题。本来想点两碗,老板建议说先来一碗,分成两份,吃着看,不够再要。最后端上来一看,不就是煮面条嘛,老板娘说不是面条,在我看来很像面条的东西是饼子切成的,切得细细的,和面条一个味道。端上来两碗,我以为是两份,没想到是一碗分成的两份,又要了两碗鸡蛋汤,我和教授吃得十分饱。结账的时候,老板说一共12块钱,两大碗鸡蛋汤每份2元。付账后和教授说两个人吃了12块钱,还吃得很饱,教授也很惊讶。
这顿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北方人民的纯朴实在。在生意惨淡的情况下,来了两个客人,老板并没想着尽可能地多赚一点,还是本着让客人吃饱不浪费的原则,推荐我们两个人来一份炒素面,并且不嫌麻烦地帮我们分成了两份。在外旅行20多天,这一顿饭是最便宜的,也是吃得最温馨的。那个老板并没有因为只有区区12元的饭钱而减损一点点的该有的服务,自始至终都是微笑地和我们聊天,回答我们问这问那的问题。
在古镇的入口处有一个高大的仿古建筑,门额写着:孙敬学堂。看了一下四周,觉得这里应该是古镇的核心景点了。刚吃过饭,稍微散一下步,就和教授来到学堂前,看设在门侧的简介说明,才知道孙敬原来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的“悬梁”的主人公,系汉代大儒。百度了一下,这闾里古镇还是一个4A级景区,“该景区以汉文化为主题,是中国首家以传统礼孝文化为核心的体验式研学游古镇 ,依托孙敬学堂开展古代礼仪教育,融合衡水湖自然风光与汉代市井文化 ”,这是网上关于闾里古镇的介绍。果然如我所料,眼前的这高大的孙敬学堂就是古镇的核心景观,可惜大门紧闭,不得一观了。



我和教授匆匆在广场拍了个照,便疾步向湖畔走去。但还是晚了一点,如血的夕阳渐渐落下了湖面。我们只来得及赶到湖边,更远处建立在湖中的更适合看夕阳湖景的那一堤长桥只能当算视线中美好的风景了。
放慢脚步,看夕阳渐落看金光渐淡,湖里长满了荷,花不多,叶正浓。教授放飞无人机,拍摄今日这夕阳的最后一丝美丽和夕阳下看风景的我们。在渐淡的晚霞和渐浓的夜色中间,我们终于走到了那一堤水中的长桥,立于桥顶,夕阳已落,仅有余辉涂满整个湖面的天空。此时只有天空是明亮的,远离夕阳落处的天空是湛蓝的,没有一丝云彩。一轮弯月挂于澄净的天宇中,明亮天空下的湖水“半江瑟瑟半江红”,而湖边的草地、树木、凉亭、楼房都渐渐被夜色笼罩,处于一片朦胧之中。



夕阳的余辉退尽,华灯初上。夜色中的衡水湖别是一番风景。虽是盛夏,但北方的晚风是值得期待的,它吹来的是惬意的凉爽,吹走的是一天的炎热。不像江南盛夏的晚风吹来的尽是粘稠的湿意,根本带不走炎热。江南的夏天,除了空调房,是没有地方可以乘凉的。而北方却不是这样,无论白日如何的酷热,只要骄阳陷落,晚风一起,凉意顿生。正如现在的衡水湖畔,湖风拂面,凉爽自在。湖边的步道上三三两两地走着散步的人,远处的某个地方隐隐传来广场舞的旋律。
我和教授走在湖风中。一切都是新鲜而令人激动的。衡水湖并不是我们这次自驾旅行的目标地,它只是我们旅途中的一个落脚点。和衡水湖相遇,只能算是一场邂逅,而邂逅往往是美丽的。
据相关资料,衡水湖由古黄河、古漳河、滹沱河、滏阳河等多条古河流在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前缘的洼地积水而成,古代广阿泽的一部分。早在汉魏时期,衡水湖就已闻名四方,在《汉志》《水经注》中均有记载。但那个时候并不叫衡水湖,而称为信泽、博广池,直到1958年才始称衡水湖。衡水湖现在的宣传语有这样一句:
千年儒乡,一湖灵秀。一湖蒹葭一湖花,一湖鸥鹭一湖鸭,一湖碧波一湖霞。
这里所说的“千年儒乡”的“儒”,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孙敬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那就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一位。在整体缺水的华北,衡水湖享有“京南第一湖”的美誉。
如此看来,今晚和衡水湖的邂逅,确是美丽的。
美丽的邂逅之后,是一夜的安眠。
早上起来,风是凉的。这让我更加喜欢北方的夏天。酒店的早餐是七点半,我们七点就到了,还有半个小时的空闲,于是就和教授走到一路之隔的衡水湖边。这里的湖边和昨晚的湿地公园不同,还没有被开发成景区。离湖水还有一段距离,紧靠东湖大道边上有一条骑行道兼步道,是供早起锻炼身体的。步道边是一丛丛的果树,结着很多小小的果实,但不能确定是什么。从这条步道往湖边方向是一片片的农田。





教授很遗憾没有随身带着无人机。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在吃过早饭后,教授带着无人机,我们又一次来到这两片荷塘,用无人机从高空拍了一遍这“自然”的荷塘。其时,那个采摘莲蓬的人已不在,小船也没有了踪迹,我特意看了一下荷塘中曾被小船开出的那条“水路”,这条水路竟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荷叶和一朵朵荷花,在还未热起来的风中,兀自摇曳。
和衡水湖的这一夕一朝的邂逅结束了。我们驱车奔衡水市区,去看了一下名扬全国的衡水中学。又去看了安济古石桥。



据古槐前的石碑记载:唐代初年,这个村子为滹沱河故道,水运兴旺,码头上有全神庙,香水鼎盛,庙内巨槐成荫。后来河道易流,商运衰,庙宇废,唯有古槐一直存在下来。至今已历千年。
来到树前,攀抚着沧桑千年的粗壮古树,流连片刻,即驱车离去。去看数里之外的百年古梨园。乡道两边,都是梨园。跟着导航,曲里拐弯,来到一处导航说左拐(却无路可拐)即是的地方,把车停在路边,两边都是梨园,梨树也挺大挺老,导航说这里就是百年古梨园(但明显不是我们想去的地方)。路边有两个看似父子的农民,去问了一下,告诉我们怎么怎么走,也没有太明白。返回来时的一个村子里,村头是一家销售梨的,门口摆着一筐一筐刚摘下来的梨,还有一些桃子。门口没有人,我们走近屋里问了一声,里屋一个女子声音让我们进到里屋。拨开门帘进去,一个女子坐在床边,屋里也摆满了水果。我们问附近哪有百年梨园,女子说这里很多地方的梨树都是百年以上的。又说一个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村子的边上,要步行去。于是我们把车停在女子的门口,沿着村子边的小路向女子指引的方向走去。走了几十米,来到村边,果然看到几十甚至近百棵粗壮的梨树成行整齐地排列着,树上结满了梨子。应该是刚下过雨没多久,地上都是湿的,有的地方还很软,一踩就要陷下去。梨树都不高,但很粗壮,说有百十年来不是虚言。难得的是这样粗大的梨树不是一棵两棵,而是几十上百棵。这就说明这里几百年前都有种梨的传统,且一直传承了下来,什么都能造假,唯有古树真实无虚。
在这百年梨园里流连赞叹了一会儿,回去的路上,看到一棵蟠桃树,矮矮的,一个树枝半断着垂到地上,上面结了好多已经熟了的桃子,有两个都已经烂了。我们摘下了断枝上的几个桃子,回到车上。
在衡水的旅程基本结束了,我们驱车向下一个目的地——山西五台山——奔驰而去。
在未来的20多天里,我们还将要看到很多很多更古老的大树,今天看到的这一棵千年古槐和这些百年梨树,算是一个序曲,正式揭开了我们这一次的山西自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