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古剑有干将莫邪,识千里马有伯乐,识机我服吕不韦。他能从众质子中选定羸异人,为其散尽家财助其先立嫡后立王,自已也随之走上人生颠峰。
吕不韦是商人出身,或者如此练就了一双好眼力,无论对物或、对人、对事。比如在成就秦王伟业这过程中发生多少惊险故事、使用多少对策谋略,如此精彩却因自已文学功底浅无力著书,但他能另僻溪径,通过‘曲线著书’自当‘总编’请三千门客著出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把诸子百家的精华汇集成本,意在留一本治国理政的教科书给秦始皇,保秦国万世基业。
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纪’是第一篇,为何放在第一篇,从目录的设计来看,体现了他是一位识(时)机,重(时)机之人。
纪是按一年十二个月来写,故有十二纪,是按自然发展规律依次在春、夏、秋、冬不同时节里,写明了皇帝该干什么应重视什么,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年度计划。
为什么要把‘纪’放在第一篇呢?吕不韦深知时机不同,结果不同,同样的谋略方法但在不同时机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可谓暗写他大半生的亲生经历了。
春季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好时机,在《春纪》中主要讨论养老之道:
原文:夫水之性清,土者抇 gǔ 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让它浑浊,于是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长寿的,物欲使得它迷乱,所以无法获得长寿。外物本来是用以供养生命的,而非用生命来追求它。
夏季温高气燥,保持心情平静最难得,所以《夏纪》谈教学道理兼谈音乐理论:
原文: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 乐之弗乐者,心也。
心中不愉快的话,就算是各种美味在嘴边也不想吃。耳目鼻口这些器官自身是想要发挥作用的,但是决定愉快不愉快的是心情。
第二部分是八览,讲行为规则,对皇帝日常工作应遵循的规则进行专题说教。
原文:求之其本,经旬必得; 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贤之化也。
译文:做事情从根本做起,经过短暂的时间也一定会有收获;从枝节做起,就会劳而无功。功名的建立,是因为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得到了贤人的教化。
第三部分“六论”则是对一些不那么好明确表现为规则的论题进行深入讨论。
原文: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
译文:对于相似的迹象,不能不明察秋毫,而要明察则必须找到熟悉情况的人。即使让舜做你的车夫,尧做你的车左,禹做你的车右,进入沼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了解情况。
话说最后秦始皇是独尊法家,罢拙儒家,猜想这本《吕氏春秋》或许只是静静的躺在了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