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实施一周年,成效有目共睹,但前路依然任重道远。“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亦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绝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巩固减负实效、释放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求变,从被动承受负担的“对象”,蜕变为主动识别负担、抵制形式主义、提升服务效能的“实干家”,这蜕变之要,在破形式虚浮之“冰”,得服务民生之“实”,固长效善治之“本”。
思想“破冰”,勇于担当、抵制形式主义。“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减负是为了卸下形式枷锁,扛起更重的责任担当,基层工作直面群众诉求,涵盖政策落实、民生服务等诸多领域,职责边界模糊不清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广大党员干部应勇于担当,成为识别和抵制形式主义“变种”的先锋,要敏锐洞察并果断反对文件“白头化”、会议“碎片化”、考核“过度留痕化”等新花样。要敢于对层层加码、名目繁多的“创新”载体、缺乏实义的“指尖任务”说“不”,戳穿形式主义的“新衣”,扛稳服务民生的千钧重担,实现工作效能与服务质量的双提升。要精于“减负”,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剔除不必要环节、合并事项,优化流程,这种思想上的觉醒和行动上的自觉,是构建减负长效机制的基石。
服务“深耕”,精准施策,提升治理效能。减负不减为民志,松绑更固担当肩,基层工作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减负释放出的每一分精力,都应该精准投放到服务群众的主业上。广大党员干部应重心下沉,贴近群众,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坐等表来”转向“主动上门”,从“群消息刷屏”的指尖困局中抽身,走向田间地头、社区网格深入了解民情民意,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服务质量。要善用数字赋能,熟练运用智慧治理平台、数据共享机制,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提高办事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实行更精准、高效的为民服务新路径。要树立“做实事、求实效”的导向,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筑牢发展根基,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能力去“解题”,而非“填表”,切实减少干部的“表面”工作。
行动“扎根”,着眼未来,谋划长效机制。扣紧权责首粒扣,系牢长效千钧担,减负旨在让基层干部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既能处理好“当下事”,更能铺好“未来路”。广大党员干部应深耕厚植、行稳致远,要以“钉钉子”的恒心、“扣扣子”的严谨、“担担子”的使命,筑牢减负长效根基,扣紧“权责首粒扣”。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和毅力,在持续推进减负政策落地落实中谋实策、出实招、谋实效,唯有扣得准、钉得深、担的久,方能将减负“政策红利”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治理永动力”,实现长效润民生。要把群众反馈作为检验实效、优化机制的重要依据,围绕群众需求转、跟着群众期盼走,植根于群众沃土,减负的长效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持续释放服务民生、凝聚民心的持久动能。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委组织部 司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