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通解:
子夏说:“对待妻子,注重她的品德,而非姿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王,能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品格的人,纵然出于谦逊说没有读过什么书,我也必定会说此人是读过书的。”
笔记:
综合之下,此节中“贤贤,易色”的解释争论颇大。如“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如“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如“如好色般尊重贤德”(明显依据“未见好德有如好色”而来);南怀瑾先生认为是“尊重贤德之人,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随之转变”。
《论语集释》更倾向于通解之意。夫妻、父子、君臣、朋友,人之四伦,不应该其余三伦都讲了,而不提夫妻,因此首句应该是指夫妻之伦,就是选对象别光选好看的,要选贤德的。所以“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的解释最不靠谱。经过孔子删减编订的《诗经》开篇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老夫子也将夫妻列为基本人伦,子夏也不可能当面扇老师的嘴巴子。其他解释也未尝不可,对待贤德之人自然应该改变虚浮的态度,能如追求“淑女”般“好逑”贤德也未尝不对。
此处“学”,兼有学问,文化知识之意,更具有德礼的修习之意,明人伦,德之道,礼之先也。
另外,“事君”的君是指君王吗?《论语别裁》中特意强调,君从“尹”,表示年龄大,学问道德很高,拿着拐杖作指挥杖的人。通指他人,或者朋友。“事君,能致其身”也就是答应了替别人办的事就要尽心尽力。由此看,此处君与上文”为人谋而不忠乎“的人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