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道路,看着很近,常常却要绕很远的路,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能到达学校是家常便饭……”
近日,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的论文致谢触动了很多人。从辍学的放羊娃到优秀毕业生代表,苏正民的求学路“坎坷崎岖”。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他用6000多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并一一感谢65位帮助过他的好心人。
苏正民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沙马拉达乡火把村,曾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重返校园,走出凉山,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如今,心系凉山,扎根基层,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他用行动走出的一条爱党报国路。
上大学后,苏正民非常珍惜求学时光。他每次上课都坐在教室前排的身影,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偿还家里债务和助学贷款,他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每年寒暑假回到家乡时还向乡亲们宣讲党的政策方针。大学期间,他和几位同学发起了阿依助学计划,又在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的帮助下成立了阿依助学专项基金。在凉山,彝语里“阿依”是孩子的意思。“每天省下1元钱,每个月节约30元,在校的10个月就可以节约300元。”尽管家里还有10余万元债务未还完,苏正民希望能用省下来的生活费,和小伙伴一起帮助孩子们。目前,已有70多人参与这个助学计划,大多是90后大学生,还有老师、校友和2家爱心企业。助学计划已经帮扶了6个孩子,预计近期将资助20至25名当地学生。疫情期间,苏正民用兼职工资提前垫付了受助学生的助学金,还联系公益组织与爱心人士,为贫困学子解决生活困难。
“翻身不忘毛主席、脱贫不忘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凉山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苏正民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引领的重要性,他先后到凉山州7个县市的12所中小学,为16000余名学生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鼓励弟弟妹妹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时,苏正民还连续4年参与了凉山寒暑期支教,拍摄了《索玛花开》等20余部公益宣传视频,输送精神养料,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正如中国青年报对他的描述“他似乎每分每秒都在燃烧自己”,如今他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了更多凉山孩子们的心中,像火把一样燃烧,为凉山带来了希望。皓首少年心,不负当年情。作为一名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而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他这样说:“毕业后回到大凉山、扎根基层,这是我对党最深情的告白”。
近几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代青年昂扬向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一大批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到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都在积极推动与提倡国家政策不断向基层就业倾斜,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基层去,要求他们将基层一线当做锤炼能力、磨砺本领的主战场,去那里发光发热,发挥自己的作用。由此可见,基层逐步成为了广大青年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阵地。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在千年之前便告诉我们基层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回首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岁月,自15岁前往陕西延川梁家河插队,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与农民一起种地、拉煤、打坝,逐步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经历诠释了实干的人生最幸福,也说明了越是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的地区就越是能够锤炼作风、砥砺品质、增长才干。
正如“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关乎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人生徘徊期的青年们,不妨下移目光,多看看乡村诗情画意的风光,多去田间阡陌小道走走,了解民风民俗,与群众打交道,做朋友。积极投身于基层广阔天地里面,把自己的人生路走稳走实,携手创造美好未来。大多数青年面对基层建设避而不谈,对基层理解存在着误差,但是基层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是我们前行的土壤,我们的每一步都需厚植沃土,紧紧扎根基层这块土地,会让我们拥有这一生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迎接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以“功不有我,功必在我”的理念,用青春在基层这片热土谱写一篇篇青春诗歌,让青春在这里绽放金灿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新征程呼唤着新作为,随着大家走出校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基层一线的建设中去,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的伟大重任,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书写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