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主可控变电站投运,中国电力装备实现全链条国产化突破

在辽宁铁岭的一片开阔地上,一座银灰色的变电站正在安静地运行。这不是普通的变电站,而是全国首座500千伏全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西泉(铁岭)变电站。2025年9月,这座标志着我国在超高压电网关键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的变电站正式投运,意味着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从核心材料、关键芯片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乃至技术标准体系的全链条国产化。

 这座变电站的投运不仅解决了铁岭地区新能源电力送出难题,更成为我国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西泉变电站每年可新增清洁能源消纳超3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90万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技术样板和实践经验。

 

01 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

西泉(铁岭)变电站的最大亮点在于"全自主可控"。变电站采用自主可控设备、模型、标准和协议,首次实现了电气、保护设备的核心材料、关键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乃至技术标准体系的全链条国产化。

这一突破意义重大。在过去,超高压变电站的关键设备和系统往往依赖进口,存在供应链安全和信息安全风险。西泉变电站成功应用16项自主可控新技术,有效推动了关键技术、核心装备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大幅度提高了电网安全水平。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示范工程,该变电站的创新实践为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标志着我国在超高压电网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的转变。

 

02 新能源送出的"绿色引擎"

铁岭是近年来全国新能源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之一,但电力送出问题一直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瓶颈。西泉(铁岭)变电站自2024年3月开工建设,其投运可满足超过200万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并网需求,大幅度提升了新能源送出能力。

这一容量意味着什么呢?200万千瓦的新能源并网能力,相当于可支撑400多万个家庭用电需求。每年3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消纳量,相当于辽宁省全年用电量的2%左右,这些清洁电力将主要输送至铁岭、抚顺、沈阳等周边城市,强化这些地区的能源保障能力。

变电站的投运将成为辽北新能源汇集与输送的枢纽,不仅解决了当地新能源消纳难题,更为全国类似地区的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03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西泉变电站的创新价值远超出一个项目的范畴。它创新性地应用16项自主可控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变电站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水平,推动了新型电力系统下核心电力装备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

这座变电站的成功投运,实现了重大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为大规模工程建设和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样板。它展示了我国电力行业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积累了宝贵经验。

该项目的成功获得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凸显其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价值和示范作用。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项目的成功,更是我国能源及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为后续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

西泉(铁岭)变电站的投运,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证明了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全链条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样的创新突破将不断涌现,推动我国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