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拼命打工,我们还有别的赚钱方式么?副业或许能多一份收入,但本质仍是“用时间换钱”。
钱也是可以生钱的。存入银行可以赚取利息,投资股票可以获得分红,购置房产可以收取租金。但风险和回报是并存的,且呈正相关,回报越大,风险往往也越大。所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降低风险,提高回报。
投资的方式有多种类型,需要寻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投资。如果都不擅长呢?可以先选择一个领域进行尝试,金融头脑也像肌肉一样,需要不断训练。
迈出投资第一步前,先得攒下“种子钱”。同样是 1 万的收入,有人花 5 千住在公寓里,一分也没存下来。而有的人花 2千住在老破小里,每月却能存下 5 千。资产的积累就像滚雪球,不要着急,即使最开始是个小雪球,也会越滚越大。
在消费时,要区分想要和必要,不要冲动消费。对于必需品,如果急需使用,无需过于纠结价格高低。如果不是很着急,只是想要,不妨先记下,一周以后再想想是否真的需要。如果是网购,这一周的时间除了让自己冷静一下,还可以用来监控价格走势,即使要买,也可以花一个较低的价格购买。
花钱也是一门艺术,花出去的钱可以分为几类:
- 投资:价值>价格(如一本好书,带来远超成本的认知提升)。
- 消费:价值=价格(如生活必需品)。
- 浪费:价值<价格(如买来却没有看过的书)。
有了以上的概念,只要单纯地减少“浪费”,增加“投资”,就可以做到向有钱人的方向前进了。
但投资不仅仅是花钱买资产——最划算的投资,是投资自己。花 50 元买书,可能收获百万的认知;花 500 元听讲座,或许能避开百万元的亏损。知识无法被偷走,却能让你在任何境遇下“东山再起”,正如纳瓦尔所说,假设有一天,我创业失败,身无分文,这时把我随意丢到任何一个说英语的国家的街道上,我相信自己会在 5 年或 19 年内重新变得富有,因为我已经掌握了“赚钱”这门技巧,而这么技巧人人都能学会。
为什么有人中彩票后快速挥霍完甚至负债累累,有人学历平平却成亿万富翁?因为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教给我们理财的智慧,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该如何支配金钱却没人告诉我们。
许多人对有钱人存在偏见,甚至心生嫉妒,但事实上,许多富有者具有宽广的胸怀。如果一方面渴望财富,另一方面却对有钱人批判、嫉妒,这都是表里不一的行为。唯有真诚对待金钱,正视自己的需求,我们才能真正迈向财富自由。
成功人士通常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什么感兴趣,就会买书去学习。他们对社会的观察也更细微,他们能从书店里摆放着的书的名字、街上行人的购物袋里的东西、流行汽车种类车种的变化、周围人们的闲聊,从这些身边发生的小事的变化之中,就可以意识到时代的变化。
在追求财富自由的道路上,我们无需闭门造车,而应从成功者那里汲取经验。如果身边缺乏成功的榜样,那就从书本上学习,甚至让 AI 成为自己的引路人。为将来设定最高目标,然后考虑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每个阶段我能做什么。就像是 OKR 一样,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再拆解行动项,不断的回顾,调整,直到完成目标。
投资等商务类的书,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激发干劲儿的励志书,另一种是传授具体知识和工作方法的技能书。当感到迷茫时,不妨翻阅励志书,记录下那些让你心动的句子,在情绪低落时重新阅读,从中汲取力量。
当代人往往对“心灵鸡汤”持有抵触态度,但正因为选择相信,才能看到希望。只有行动起来,梦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如果说只要相信自己能成功,就可以取得成功,那成功可是太轻松了!但如果想都没想过,是不会成功的,自己要成为自己的头号粉丝。
稻盛和夫曾指出:要想成功,必须先成为那种能自我燃烧、拥有“自燃性”的人。这种能量不仅能激励自己,还能感染和带动周围的人。比如,我曾看到别人从北京骑行到天津,受到启发后也勇敢尝试,最终也完成了。多发多看朋友圈就是就有这样的作用,看到别人干了什么,就会有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的想法。一旦成功,得到了正向反馈,很容就开始良性的、螺旋式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