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其实不会把失败当回事,承受不了的是父母自己。父母的评判,脸色,担忧,只会平添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和不安。”
来自于简书圈的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经历的一个情景。
当女儿(KIKI)终于在我们要求回家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开大海时,她发现了不远处的“蜘蛛网”,于是申请再去玩几分钟。由于我们第二天的行程会目标下一站,所以我爽快地答应了,并让她自己先过去玩,等我们收拾好东西就去那里找她。
当我们后来走近了才发现,那一片的沙子非常细腻,脚感很舒服,除了沙滩排球之外还有三处攀爬的“蜘蛛网”。KIKI告诉我,旁边两个(小号和中号的)她都爬过了。她问我可不可以再给她几分钟的时间,让她爬一下最大最高的那一个。每次当她非常有礼貌地征求多一点玩耍的时间时,我都不忍心拒绝。虽然她也很贪玩儿,但是还算有时间观念,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无理取闹。她尝试了好几次都还没能够爬上“蜘蛛网”的第一层。我静静地在一旁看着,没有发表任何言论,直到她终于向我求救了。
她:妈妈你教教我该怎么爬上去呢。
我:你可以参考一下别的小朋友的技巧。
她:她们穿的是运动鞋,我穿的是拖鞋。
我:那边的几个小朋友还赤脚呢!
我:那我也赤脚试一试。
我看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大小小的孩子,来来往往,上上下下,进进出出。有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动作非常敏捷,三下五除二就窜到了塔顶;有的胆子小,粗略尝试了一下就走了;有的坚持力不够,爬了一会儿上不去就放弃了;还有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妈妈一直在旁边指手画脚或是唠唠叨叨的,也没玩几分钟就受不了离开了。
KIKI一边自己摸索,一边琢磨借鉴别人的技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爬上了第一层。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款“蜘蛛网”跟女儿在国内爬过的相比,其难度系数的确更大。
* 首先,它的绳索比较粗糙,手感和脚感会不太舒服;
* 其次,绳子之间的横向以及纵向的跨度比较大;
* 然后,绳索的结构设计也是千变万化的;
* 最后,越往上,难度越大,而且上去难,下来更难。
KIKI又爬了一会儿之后,面露难色地看着我问:“还有几分钟可以爬?”我答:“你先不要考虑时间,如果你感觉自己还有能力,那就继续往上。我就在这儿等你,但是你一定要自己小心,因为我在下面没有办法保护到你。”不知道过了几分钟,KIKI又爬上去了一点。然后她绕下来,又从另一侧再爬上去一些。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几次之后,她终于到达了第二层。
又过去了几分钟,
她:妈妈,我准备下来了。
我:难道你不想爬到塔顶吗?
她:当然想呀!
我:那为什么不继续了呢?
她:你不是说上去了很难下来吗?而且我现在感觉力气不多了。
我:是哦,你今天又是游泳又是跳水,消耗了很多体力呢。
她:如果明天我们出发前还能来这儿玩一下的话,我肯定就能爬上塔顶了。
我:嗯,我也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她:你能不能去跟爸爸说一下呢?
我:这个事情你自己去跟他说比较好。
她:哦。
我:开始说之前,你可要先感谢一下爸爸。
她:对哦,要感谢爸爸等了我这么久。
我:你现在慢慢地下来,我们一会儿过去找他,看他有没有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呢。
虽然女儿没能爬到“蜘蛛网”的塔顶,她却仍然很开心,因为她的初衷是享受攀爬的过程。然而我却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我的确有希望她成功挑战塔顶的私心,以满足我的晒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其实她对于“上去了下不来”的假设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这是我粗暴强加给她的担心。正因为我在无形中增加了她的恐惧,才影响了她对是否继续攀爬的判断。
我已经很注意尽量不在孩子玩的时候进行干涉,但那天还是没忍住暴露了内心的担忧。作为父母,我们的人生经验的的确确要比我们的孩子丰富很多。然而我们只要保持对事实情况的客观描述就好,而无需将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评价强加给他们。孩子需要自己在生活的实践中去切身感知和感觉,并形成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才能成为属于他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如果没有自己身体的实证,再好的道理对他而言也只是一个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