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带来的历史回响与现实考量


记得《一九八四》中,乔治·奥威尔说:“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纵观古今,历史是最应该客观却最难客观的记载。由于它通常由“胜利者书写”,从记述者到阅读观看者的主观性,难免充斥着不可描述的个体局限。那么,尽量从教科书和官方叙事中抽离出来,跳出原来的思想藩篱,采用多元视角去正视尘封的历史,让人类了解真实过去的同时,有机会来拣选更好的未来。这才是学习和反思历史该有的样子及价值所在。

就在同一天,《戏台》与《南京照相馆》两部电影被安排在全国上映。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除了无法知晓,也没必要去过多纠结背后的用意。

几乎第一时间,笔者走进久违的影院,观看了《戏台》。简单形容观感的话,就如同在盛夏的成都,忽然掠过一阵风,酷热中让人感受到一丝清凉。

陈佩斯执导的电影《戏台》,是一部兼具荒诞外壳色彩与深刻社会批判内核的作品,通过民国军阀混战背景下的戏班生存处境,解析了权力与艺术、传统、个人际遇交错的永恒主题。影片以德祥大戏院为舞台,围绕《霸王别姬》的演出展开,引发一系列荒腔走板的闹剧,最终在炮火中回归艺术本真,让观众感受到那份悲壮。

对于陈佩斯贯常的喜剧角色,相信读者朋友都不陌生。值得告知的是,电影《戏台》,是在持续上演超过十年共335场话剧《戏台》基础之上打磨而成。借用蒙太奇手法,突破原来舞台空间的限制,将历史悲剧、戏班命运与现实压迫三重交织,展现出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使影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讽剌效果。这种“笑中带泪”的美学风格,既让观众捧腹,又能引发对权力碾压下人们生存困境的思索,无力感便油然而生。



至于演员黄渤,从扮演一个包子铺里送包子的店小二,鬼使神差被洪大帅(姜武饰)相中,硬生生要求其担当楚霸王角色后,仍旧被虞姬(余少群饰)嫌弃满身包子味。窃以为,这应该算影片中一个亮点……

虽说肯定声音居多,但影片注定会存在争议。我能看到的瑕疵,是因话剧风格的保留使电影有点舞台化痕迹,六姨太执意要私奔及安排与真假两位楚霸王“斗地主”情节,有些缺乏铺垫、也略显生硬突兀;而太过夸张的表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深沉的艺术魅力。

总体而言,《戏台》以荒诞解构严肃,用喜剧叩问现实;对艺术生态的隐喻,映照出当下流量时代的种种无奈。我们看到,讲真话,有原则,口碑具佳的陈佩斯,顶着诸多压力的这次逆袭,成功为其艺术生涯增添了新的光彩。



至今,我没有去看《南京照相馆》,可能以后也不会看。作为聚焦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影片,经过几十年的题材挖掘,可以想像其叙事手法和对那段历史的呈现。从网络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影片以照相馆为切口,以创新方式讲述沉重的故事,试图以小见大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

鉴于没有直观感受,对影片本身也没法去作过多置评。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比如在人物刻画,戏剧冲突,场景设计,观赏性与可信度,传递的情绪价值等,对标该片的优劣程度,自然也会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要知道,赞美与批评都应被容纳,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影片上映后不足半月,引发的两极评价,却暴露出历史记忆在当代社会的政治化倾向,也催生出此文。一方面,部分差评确实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嫌疑,也不乏中肯;另一方面,官方媒体和主流舆论对批评声音迅速定性,归咎于“境外势力”操纵。影片被塑造为“爱国教育”的标杆,让历史反思沦为情感动员的工具并流于形式。

值得警惕的是,当这种由“爱国”情绪扩展至现实空间,将历史伤痛与民族主义绑定的倾向,已经演变成对他人行为自由的干涉。从网络上看到一个现象:舆情已经衍生出对不同意见者的攻击,甚至出现“肃清内奸”、“敌对势力”、“一网打尽”的极端言论。在一些短视频中,你还能看到对观众行为进行规训,将开场未起立,中场未落泪,结束未喊口号的表现,等同于“不爱国”!实际把本该属于审美与理性判断的个人情感,不由分说地转化为立场站队,把道德与政治标准强加于人。这些超越公民边界的举动不加节制,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公共秩序的紧张混乱。历史题材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唤起记忆,更应促进对战争,人性和责任的深层思考。倘若影片在追求主旋律表达与商业成功的同时,不能直面历史的复杂性,其意义或许会止步于短暂舆论热潮,而非持久的历史启蒙。

更有甚者,仿佛是义和团的传人,为了“报仇雪恨”,近日一些地方将停泊的日系车玻璃砸碎,使得不少德系汽车也深受其害,还不忘给每辆车里丢放一张印有『9.3』图案的宣传单。让世人感概「U型锁」的幽灵如影随行,方便的时候会把握住强度和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并非意味着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淡化。正好相反,因为熟悉那段无法抹去的伤痕和较长时期积淀的历史诱因;明白应该牢记日本军国主义带来的伤害与现代日本的区别。也懂得真正有效的历史宣传、教育、启发,需要客观、理性、尊重、严肃地来凝聚共识,珍爱和平。再说,极端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就会伤及自身;它的许多主张和行为,往往是逆文明而动的仇恨宣泄,而最容易滋生暴戾的兽性,说不定,那里还潜藏着自己的倒影。所以,我们不能把一部电影变成是否“爱国”的试验场,更希望『慈禧对义和团的情谊』那样缷磨杀驴的狗血剧不再上演。

有一篇评论文章很有意思,其中说道:“很困惑这些群情激昂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极其不一致。他们面对日本侵略史时高呼‘勿忘国耻、报仇雪恨’,却在提及苏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屠杀30万华人时,又说‘不要纠结历史,要以大局为重’。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策划外蒙古独立,掠夺东北工业设备……对这些行为他们却选择性失语,甚至主动为其辩解。这种对历史的双重标准,体现出本质上并不是真正关心国家命运。事实上,俄罗斯对中国的伤害和蔑视,始终不曾中断,远比日本更具敌意。”

我想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能拍摄出《海参崴照相馆》、《海兰泡照相馆》、《江东六十四屯照相馆》,我会在成都最大的影院,连包3场供免费观看。那时,大家也会看到中华民族挺起的不屈脊梁。从另一纬度,联想到历史学家张鸣教授颇为醒脑的一段话:“哪天岳飞墓前,把秦桧夫妇的跪像换成宋高宗赵构,中国人才算真正站起来”。细品,将会震碎许多人的三观。

截至8月8号,《戏台》的票房已突破4.5亿,《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已突破19亿。我深知,观看两部电影基本是不同的两拨人,还开窍:什么东西最赚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