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欢喜》这档节目上了热搜,家庭教育高考话题永远是家长和孩子心中的痛。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学霸,考上北大清华。
海清黄磊饰演的是一个学渣孩子的父母,方一凡差点被老师建议留级后,老师发了个信息给家长:学霸的共同点。
差不多有十条:一,家庭充满爱的滋养;二,热衷的是学习而不是思考;三,爱学习更爱生活......十,相信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对照这十条,两夫妻说:这些我们家庭都有,为什么他的成绩还是那么差啊?
是啊,在网络上随便搜一搜,类似这样的教育文章铺天盖地......
家长们看着这类文章,对照自己的教育,结果是越来越焦虑。
教育孩子的问题关键点到底是在哪里?
Ted 上有一个非常火爆的视频《The key to success? Grit》演讲嘉宾安吉拉·李·杜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是一位华裔研究心理学家。
她在27岁时,辞去了纽约一份前途无量的工作—企业管理咨询师,选择到纽约一所公立学校教七年级学生数学。起初,她和别的老师一样,会给学生们做小测验和考试,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试卷和作业收上来之后,计算他们的成绩。
她在演讲中说:让我震惊的是,IQ的高低并不是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唯一差别,一些作业成绩表现的非常好的学生,并不具有很高的IQ分数,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却在作业和分数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她很快意识到,智商并不是将那些成功的学生和那些挣扎过但失败的学生区分开来的的唯一标准。
我发现,我最好和最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是智商。有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智商并非特别得高; 有些非常聪明的学生,学业也并非很好。
教了几年以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教育所需要的是一种对学生、对学习更好的理解——从动机的角度、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
在教育领域,我们最擅长测试的指标是智商,但如果说在学校和生活中的表现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你是否能又好又快地学习呢?
于是,我离开课堂,开始研究儿童与成人处于各种艰巨挑战中的表现。
在每次研究中,我关注的是: 谁会成功?为什麽会成功?
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去了西点军校;我们研究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的新教师,预测哪些教师在学年末时还能坚持在岗位上。当然还有,哪些教师教出的学生成绩的提高最为显著?
我们和私人公司合作, 预测哪些销售人员能保住工作?谁能赚最多钱?
在这些非常不同的背景下, 我们发现有一个特质能够很好地预测成功。
它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丽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体,也不是智商,而是意志力。
意志力是面对长远目标时的热情和毅力。意志力是有耐力的表现。意志力是日复一日依然对未来坚信不已,不只是这周、不只是这个月,而是年复一年,用心努力工作来实现所坚信的那个未来。意志力是将生活看作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
接着,安吉拉针对“毅力”这个特质开始在芝加哥公立学校展开研究,对上千名初中学生进行了关于毅力卷调查,一年多以后,来看最终哪些学生能毕业,结果证明那些更具有毅力的学生在毕业的概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即使在同样可以量化的外在因素下,像家庭收入,标准化成绩测验的分数,甚至是孩子们在学校能获得多少安全感之类,仍然是有毅力的学生更容易毕业。
不仅是西点军校还是拼字比赛,才需要毅力,在学校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孩子们。
怎样培养孩子的毅力呢?
又怎样调动孩子的长期积极性呢?
才华并不能使你坚韧不拔,我们的数据十分清楚的表明,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他们都无法坚持兑现自己的承诺,事实上,根据我们的数据来看,毅力通常与其他因素无关,甚至与才华的衡量标准背道而驰。
到目前为止,我听说过培养孩子坚韧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叫“成长性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威克Carol Dweck 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他相信,人的学习能力是可变的,它随着你的努力程度而变化。
德威克教授表示,当孩子们阅读和学习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它在面对挑战时,所发生的变化和成长情况,他们失败之后,更容易坚持下来,因为他们不相信会一直失败下去。
因此,成长性思维模式对培养毅力大有裨益。但是我们需要更多,我们要拿出最好的想法和最强的直觉,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实践。我们需要估量这一切是否成功,同时还要渴望对失败和错误,要从这些失败中汲取经验重新再来。
换句话说,我们只有自己变得更有毅力,才能让我们孩子变得更有毅力。
换句话说,在加强孩子意志力这件事上, 家长和老师自己也要有不懈的意志,用成长性思维模式去教育孩子。
那什么是“成长性思维模式”呢?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成长的。
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小欢喜》头几集中,年级主任建议方一凡季杨杨几个差劲孩子蹲班(留级),幸亏被校长及时制止这个方案;接着,摸底考试将同学们划分成冲刺班、平行班和基础班。
这一现象在当今学校中极为普遍,学生和家长们不由自主觉得自己被贴上了标签,甚至是老师。他们觉得基础班的学生是差生,冲刺班的学生是名牌学校高考率的保证。
誓师大会上,宋倩要求英子保证高考分数700分以上;英子因为摸底考名列第二,母亲宋倩就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取消她所有的娱乐时间和兴趣物品。
拥有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孩子们,就被贴上了标签,觉得自己是差生,而冲刺班的孩子更加无法接受自己的丁点落差。
小编当年高三时,尖子班的一个女同学如愿进入了复旦大学半年后,却因为脑瘤而过世,医生说患者是因为自我压力过大而造成的。
我和她当年一起上体育课时就发现,她瘦弱异常,每每做垫上运动,同学们都不敢扶住她的手臂,就生怕筷子般纤细的胳膊会一不小心被我们折断。渐渐地,有关她的信息流传:尖子班的日常测验考试排名让她异常恐惧,无形中造成巨大压力。虽然,她最终考上了名校,结果却被那份长久以来的压力打垮,在最美好的年华逝去。
罗尔德威克Carol Dweck 教授说:一个好的教育者除了对学生、对孩子和蔼可亲,还具有很强的包容力。
他们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摒弃评判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我会来教你”,而不是“让我来评判你的能力”。
成长性思维老师会教给学生什么呢?教会他们热爱学习,教会他们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
当学生不用知道如何去做一件别人都会做的事,无法逾越差距时,成长性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告诉学生们真相,之后教给他们缩小这个差距的方法。
好的老师是能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因为他感兴趣的不是教学,而是学习。
前年爆红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其中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的母亲--薛甄珠,她就具备典型的成长性思维模式。
罗子君离婚后,面临两份工作选择时,市井出生的罗母从女性本能做出的职业分析堪称叫绝。
高级百货商店买女鞋: 工作轻松,但都是女性客人,或者是男人陪女人来买鞋的,单身男人少,婚姻机会的可能性渺茫。
调研公司: 虽然辛苦,但男同事多,有更多的婚姻选择性。
不得不佩服罗母的成长性思维模式,她对女儿婚姻大事的理性分析,有理有据。
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家长,是通过行为去体现。她交给孩子方法,既让孩子设立了高标准,又能让孩子有能力达到这个标准。
罗子君就是凭借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中年逆袭成功的。
她为了获得儿子的抚养权,马上寻找最基础的服务工作。
从最初的求职第一关直接被刷、第二次超市便利店被客人莫名投诉辞退后,子君并没有气馁消沉。
在贺涵的帮助下,自己曾经购买奢侈品所获得的经验优势,让她谋得了服务行业中白领职位。
生活中,大多数女性很难做到这一点,几次面试受憋后,通常就回到家中。
曾经的生活,虽不是公主,但早已有了公主心,天上的公主突然变成打入人间的灰姑娘,巨大的心理落差不是轻易能承受的。
在百货公司,罗子君为了摆脱老金的纠缠,在没有找到下家的情况下,果断辞职,也没有继续在同类行业中发展,而是去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咨询行业,完成了人生质的飞跃。
通常,人到35岁后,思想固化,工作环境固定,生活圈子也定型,人对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恐惧。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除了寻求挑战,还会在挑战中成长,挑战越大,成长空间就越大。
如今,家有中学的孩子,普遍冲突的问题就是手机,家长一旦看到孩子摆弄手机,就浑身冒火。
固定型思维的家长一般是怎么做的呢?
但凡看到孩子玩弄手机,家长先规劝、责骂、没收;孩子自然不肯随意摆布,开始争执,矛盾升级。
结果是:孩子偷看手机;或者备用一个手机;甚至因为手机没收而对学业消极抵抗。
面对这一状况,家长苦不堪言,纷纷寻求锦囊妙计。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家长会是怎么做呢?
了解孩子使用手机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学业压力大,需要打游戏放松,满足休息的需要
了解游戏,为了和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满足交友的需要
看社会新闻、 明星八卦,满足探索好奇的需要
没有学习动力,用手机打发无聊感,满足意义的需要
......
当家长了解到孩子玩弄手机行为背后的准确动机,那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
孩子需要休息放松,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游戏时间;
孩子需要社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些信息素材,提供孩子更多的谈资;或者满足孩子渴望
孩子对外部世界好奇,家长可以从微博,各类自媒体,官媒收集各类资讯,和孩子一起讨论;
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家长经常带孩子触碰各类运动,各种讲座,捕捉孩子内心的兴趣点;
......
孩子成长中每一个行为都能激发家长去发现,去改变和成长。
当你决定要去改变时,想想你要去做的这件事,去学习的某些知识,或是要面对某个问题。
先确定目标,然后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你要在何时实行计划?你将在哪里实行计划?你准备如何实行?要考虑到具体细节。
这些具体、可以设想的计划涉及你做事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这会让你保持高效的行动力,提高成功概率。
《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宋倩,当她知道英子每天早上旷课真相后,她没有去了解孩子旷课背后真正的原因,而是任自己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
当英子告诉妈妈自己压力大时,宋倩嚎叫着:“我压力不大吗?” 然后一大堆的诉苦如同翻江倒海般地倾泻在孩子身上,用所谓“爱”的情感再次去控制孩子。
倘若,她能去了解孩子背后压力的缘由,欣赏并保护孩子对天文兴趣的那份执着,一起设定心仪大学的学习方案,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攻手,帮助孩子达成她心中的目标,孩子自然开心都来不及,哪里还需要老爸那所谓的避难所。
《银河补习班》里的邓超,就是饰演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亲。
他对儿子说: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清华和北大,是为了培养思考的习惯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父子俩在大雨中走散后,儿子困顿在凶猛的洪水中,父亲一贯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开始起作用,他自己找到一个盆,绑好手电筒,口吹哨子,最终被得救。
成长型思维模式会无时不刻激发人的潜能。
美国国家航天局在筛选宇航员申请的时候,他们会拒绝那些经历简单、一帆风顺的人,而是选择那些曾经历过重大失败并重新站起来的人。
对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有一项针对143位创造力研究人员的调查:
杰出的人拥有一项特别的才能,就是能将人生中的挫折转变成为未来的成功。
这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也称之它为“坚毅”,就是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产物。
当家长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教育孩子时,孩子接受这种思维模式,他不会远离自我,用相同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和面对未来,反而会让孩子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而且,成长型思维模式父母知道,想让孩子的潜能开花绽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只要家长和孩子一起保持不断地成长,学渣也能成为决定自己未来方向的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