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怀孕以来就停止了更新文章及多项有利于大脑锤炼的劳动,因为深感精力不支,原本自踏入IT行业起就开始“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头发似乎更见稀疏,为了今后还能有个人样,只好减少脑力劳动。
然而似乎这也是哺乳动物的天性之一,近几个月来我的观察力反而比从前好了许多, 不仅没有变傻,似乎还聪明了一些,从前看不清的现实如今拨云见雾般豁然开朗,从前缕不清的人际事务如今也似乎于乱象中找寻到许多出路。或许是生活的变迁、责任的加重增进了自己的成熟,为了防止今后忘记近期的重要感悟,进而在生活及工作中继续犯相似的错误,我决定将它们一一记录如下:
一、人必须积累自己的专业性,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谈谈今年春节期间的一些感受,今天春节我没有回家乡,父母从外地来京陪我过年,总体感觉安静祥和。然而我发现了一些此前没有注意到的变化,就孝顺二字而言我实在不如许多朋友,这些年春节回家陪父母一起逛街买菜的次数寥寥无几。今年由于父母第一次来我家,对周边不熟悉,于是我才开始陪他们购物买菜。
实际上多年来我们家在消费方面一向秉持“想买即买,从不节约”的原则,年轻时母亲在添置衣物及采购方面也不见精打细算,我当然也习惯了家里的消费模式。然而今年近距离陪母亲采购,才发现她竟然变得特别节俭,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乃至买几斤柑橘也不惜路远地从一个超市更换到另一个超市,选择价格更便宜的那家去采购,而父亲也远不如从前那样大方。
看到父母的这一变化,我心里着实有些痛苦,痛定思痛,我在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无能,没有让父母安度晚年?但其实父母除退休金外都另有收入,按道理讲怎样也不算拮据。后来我才明白,人到晚年,因为没有了年轻时创造财富的能力,收入也较年轻时大幅缩水,自然而然的会失去一种叫做安全感的东西。按照我国的养老政策,大多数人的退休金都只有几千元,基本上只可以勉强维持生活开销,稍有生活变故,便会入不敷出,所以老人们自然只能节省着过生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不希望我到了老年也过这样的日子,人的一生越年老越富有才是快乐的,而到了晚年失去安全感是凄凉的。
进而想到了我们这一代(80后)未来会面临的问题,我们的父辈中大多数还是可以工作到退休的,甚至终生只在一家单位工作。然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所谓的铁饭碗,今后只会越来越少,而既有的体制内“稳定”工作,似乎也越发难以支撑日益高涨的房价物价、子女教育费用及医疗开销。换言之,一辈子领着入不敷出的薪水,即使工作到退休,又有多少盈余呢?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着实是一部佳作,看完这本书后我对体制内彻底失去了兴趣,对个体经济和个人的专业能力产生了崇拜之情。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想要自己有长期立足的空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性,这是一个很大众化的词,然而它的意义深远而重大。我理解的专业性是指在某一领域内,长期累积、并能够不断增值的技能、资源和个人价值,它应该随着时代和时间的发展而愈发珍贵稀有,而不是逐渐贬值,符合这一点的代表性职业是医生和教师。
有一些工作可以给人带来短期的高收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在这种工作中积累的技能是贬值的,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性,这种工作职位包括模特、体力劳动者、服务业人员、基层代码程序员等等。
仔细观察你所处行业中那些“大牛”,咖极别人物,是不是越年老越德高望重?
如果希望自己在老年依然幸福安稳,在青壮年时期就必须开始注意积累自己的“专业性”了,反之,那些无意义、不能给你带来专业增值的工作,越早放弃越好。人生有几个十年,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去做无用功。
二、珍惜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勉强没有幸福
这里想说的并不是琼瑶阿姨那种爱情哲学,只是综合人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微妙,有人见面投缘,今后也会互相扶持,有人虽从未见过,却如仇人般处处难以相容。究竟是磁场、性格还是前世今生造成的这种现象,无从可考,或许各种因素都占一定比重。
我的体会是无论在亲人之间、友人之间还是邻里同事、合作伙伴之间,想实现和平共处的人际关系,还是必须和投缘的人在一起,捆绑式关系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令人身心俱疲。
在职场环境中尤其如此。
我始终相信人和环境也讲风水相合,不知大家是否有类似的经历,你人生的某一阶段、某一环境中,会事事顺利,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倒霉到喝凉水都会噎到。
如果某一环境令你一直不舒服,而且经过反复验证并非完全出自你自身的原因,真的应该更换了。同理,如果无论你怎样示好,与你合作的人都对你怀有敌意,那么你也应该考虑放弃与此人的关系,恕我直言,这种放弃包括家庭及社会中的所有关系。
投缘的人且不多说了,与之相处每秒钟都如沐春风的就叫投缘,与之相处每秒钟都如火针扎臀部的不是上辈子有仇,就是这辈子注定结怨。什么是真正对你好的人?话语从来不能检验人,只有事情可以检验人,真正对你好的人,是那些在关键时刻站在你身边,从未背弃过你的人,请注意,这些人平时未必都是好言好语,往往忠厚之人不善于辞令和说好话。
古往今来,无数虽然聪明但不智慧的志士才女败给了花言巧语的风流人士、虚心假意的下属、心怀鬼胎的伴侣,而未能认清对方的真面目,就是因为太相信表面而忽视了行为。
到了一定年龄,会发现看人不要看这个人说了什么,而要看这个人做了什么。所谓珍惜你变老以后还待你如故的男人,和珍惜在你贫困潦倒时依然陪在你身边的女人,他们才是真正爱你的人,就是这个意思。(说到最后又回到了琼瑶主题)
Again,话语从来无法检验人,只有事情可以。
三、人真的只能靠自己
这里主要说的是女人。
波伏娃写过一段话,原文确实背不下来了,意思大体如下:女人比男人脆弱的地方在于—男人从一出生就只有奋斗这一条路,并且所有人和事都要求他们那样去做。而女人,从出生到终老,却有无数力量和阻碍影响她们,让她们放弃独立自主。
很多特别有才能、特别优秀的女士,在为人妻母之后就不再努力了,这里的原因很多。或许人各有命,但依赖他人生长终究不牢靠这句话是绝对没错的。
我很喜欢韩国的一个女演员崔真实,如今伊人已逝。她最后出演的电视剧中有一部叫做《玫瑰色人生》,它的女主角的却是人生中没有任何玫瑰色的一位中年女性。
这位女性是那种典型的贤妻良母,为了家庭甘愿付出一切,原本青春漂亮的她逐渐被生活磨去了光彩,因为从来不舍得扔掉剩饭剩菜,她总是把它们吃掉,最后换上了胃癌(可怕的亚硝酸盐!);因为要为家里节省,她从不买靓丽的衣物,所以看起来简直像一位年纪更老的妇人。而她的丈夫及婆婆是否尊重她的付出呢,他们没有,丈夫喜欢上了一位年轻靓丽的女子,便要同她离婚,婆婆更是从来对她没有半点尊重。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丈夫才幡然悔悟,陪她走完了短暂辛苦的一生。
当然不是所有贤妻良母都是这种命运,也不可否认女性为家庭付出的必要,然而现代社会已不是封建时代,婚姻家庭的经营不能只靠女人自己的支撑,但是如果女性要在事业中寻求一丝发展,就必须在家庭中请其他成员多承担一些责任,而不是一味自己默默肩负,这本就无可厚非。
不知道为什么,我是那种在家庭中无法找到存在感的人,承认家庭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幸福,有照顾的确好过孤身一人。然而在家庭生活中,最多只能体会到温馨而不是价值感。许多年来价值感这种东西真的只在学习和工作中体会过。
比如《玫瑰色人生》的女主角,如果她有自己的事业,哪怕只是一份工作,在丈夫提出离婚、婆婆冷言冷语的时候是否就可以多一份保障和尊严?为情感所淹没而放弃自我可能是很多女人会犯的错,最可怕的是来自社会和传统道德的无数声音还鼓励大家这么做。
无可否认,如今的二胎政策让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似乎又贬损了一些, 而稍微在事业上投入多一些的女性就会被家人和社会指责没有责任感,似乎从来没有太多人鼓励男性多参与家庭,多承担家庭责任,即使有人这样做也会被视为特别崇高而不是履行职责。
说到底,还是男权思想的重压,我们的一生中,真的频频受这种思想的干扰,频频与之斗争。
我现在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在学业上花了近20年的时间,父母在培养我的这些年里也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期许,过世的爷爷奶奶也一直期望孙女能有所成就,因此无论怎样,没资格过养尊处优的日子,必须在事业上给自己一个结果。何况一个家庭中只靠一方努力是不稳定的,金融投资中有一个基本原则“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人贡献收入,即使这份收入再高,也不是长远保障,因为它面临的是一损即损,比如这个人失去工作、身患疾病或有其他状况时,家庭就会突然陷入危机。
人若有所追求,势必有所牺牲,或许在这件事上,将来要为自己分担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伴侣和孩子,尤其要感谢Honor同学,他几乎每天都督促我,“你是不是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收入多做点贡献啊”,有这样的伴侣一个人这辈子别想养尊处优……而据我观察,在父母努力奋斗的家庭中,孩子也往往奋发图强,很早就能独立,这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当一个人要做母亲的时候,当得知一个小生命将依赖自己、观望自己而生存的时候,你会明白让自己强大、而不是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有多么重要了。
以上。
写于2017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