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答疑文稿拿来凑字数吧

1.求真务实,个人在实践工作中,总是不容易联想到思维模型,大大们有没有针对问题进行分类较为全面的模型宝库呢,渴望。

首先针对解决问题的模型,这里有一个其他人整理的模型库:

圈外同学商学院·模型汇总@七公子(1).pdf

然后总是不容易联想到思维模型的问题,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1.对问题的定义不够清晰明确,面对想要解决问题,它本质上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呢?比如要解决同事协作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同事行为问题,那可以用知能愿来分析

2.对模型的认识与理解尚有欠缺。模型都是从某一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比如从需求角度分析的KANO模型,从用户行为角度的知能愿模型,可能都会和消费有关,但是分析的角度却不一样。所以说对每个模型在使用的时候,对模型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关于如何清晰的认识模型,这就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执行

重要的基础:理解字面意思、理解它的含义

深入思考:概念的由来,它是如何被推导的?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新概念扩展:它有什么价值?作者是如何阐述的?用自己的语言,如何解释?


2.追求:有些问题多个模型都可以用,为了更全面分析问题,针对某个是不是要把可用模型都用一遍呢?

问题解决能力,工具有了,但是个人经验不足,对事物的判断不深刻或不正确,有一个途径是去请教专家,那自己要怎么去提升呢?

最近公司需要,我想制定一个内化员工驱动力的方案,课程说的原理都有了,但如何制定方案呢?其它课程也是,有制定方案的套路吗?

第一个问题,全面的分析问题并不代表是使用所有的模型,我们运用模型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借用模型,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去创造出对应的办法。所以说,在定义清楚问题之后,选择合适的模型来分析。当然多一个模型,会多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要用。


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刻意练习提升啦,如何去刻意练习,首先是需要拆解,把解决问题能力先拆解成好几个方面的能力合成。比如一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澄清问题,这需要有什么能力呢?比如提问的能力,与人相关的话可能还要具有同理心、共情的能力等。然后是去刻意练习,把这每一小部分刻意练习去提升,最后就是练习过后获得反馈。


第三个问题,方案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我们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套路,你这个内化员工驱动力的方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时间完成?有什么资源限制呢?

然后是分析问题,假如你前一步是关于驱动员工的问题,那可以用逻辑树分为:外部驱动、内部驱动,然后内部驱动又可以分为:能力驱动、自主驱动、归属驱动

接着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可以假设能力驱动对员工驱动力效果大,那可以验证对比数据差异,找到根本的驱动因子

最后就是根据驱动因子去创造对应的解决方案。

3.辅修课【战略分析】的课程知识点都不是很理解,是否可以针对宏观环境竞争环境进行带学,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展开?

首先不知道你对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为什么感兴趣,但是我愿意分享一下看法。

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其实都关系和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在制定战略既要考虑宏观因素的影响,还要研究竞争环境下的格局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宏观环境我们常用的模型有PEST,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去分析。比如政治的政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比如制定的环保政策,限定煤炭的燃烧,以及冬季开工。那就直接会影响到行业的发展。

竞争环境主要是分析行业里面的竞争关系情况,一般常用的模型是波特五力模型,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竞争者的议价能力、潜在键入者的议价能力、替代者的议价能力这五个部分来分析竞争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往往是由于这五个角色中的变化所引起的。比如供不应求的时候,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就低,大家都有钱赚,竞争不一定非常明显,同时可能很多新进入者与替代者出现,会让竞争加剧。


如果你对此十分感兴趣,可以推荐L3的课程,有专门的《战略管理》课程,会更加详细


4.设计思维中有一门创新工具,感觉其他课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到那些方法,如何用里面的提及的方法联系其他知识点?

这点其实涉及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在我们接触到知识的时候,首先是要对知识去解码,什么是解码呢?就是清楚字面意思和含义,同时了解概念的由来与推导过程,最后思考它有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问题)。完成这部然后失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运用现成的模型去大家,这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比如解决问题的模型,澄清问题可以用到什么知识,分析问题,这样就搭建起了一个体系框架。完成这两步基本上对于知识的应用就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最后是拓展,就是把现有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比如设计思维提到的工具是为了解决某一类问题而使用的,我们用到的5why法,它本质就是从表面原因找到根本原因的方式。哪我们可以在澄清问题,了解需求都能够用到。5why法本身是属于丰田汽车生产现场管理找到问题所在的方式,那我们可以应用到设计上去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这就是拓展了

5.小安,我们有几位同学希望L2毕业后能继续抱团学习,内化L2的知识,希望形成能持续下去且有效果的学习方式及规则,希望大大们能给我们一些切实有效的方式建议,当然能参与到其中就更期待了。谢谢。

这个想法很好哈,比如可以建微信群,知识星球,渠道一般都比较多。然后是形式与内容,这要结合大家的出发点来看,同时考虑到大家的时间精力能力等因素,看是不是可以实现。这可能就要从知能愿的角度去分析了。建议一开始不要特别难实现,可以先开始运营起来,然后再去完善规则。最后是要有持续稳定的输出和互动,这个时间间隔不要太长,最好每周要有五六天的输出形式吧。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的来源是自己加入的一些圈子里面看到的。我在之前的班级就有一个实战群,每天都会讨论,然后还会坚持打卡分享。目前这个群已经运营快两个月,热度还是挺高的,基本上都有用到上述的建议。同时呢,大家都很积极主动,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6.林彦:对方发给部门领导的部分数据可能计算方法有误,我尝试直接发消息单独问她计算用的指标和约她5分钟沟通(周五下午),对方未回应。我会再继续尝试沟通。现实中这种沟通和我们学过的什么模型相通?我的出发点是想做出有业务价值的,符合事实的分析。她是目前部门领导指派的任务的统筹规划和出报告的人,与相关方沟通,整合搜集信息和制作报告也不容易。

不知道你还记得《高难度沟通》的知识,首先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推进场景,你需要推进与对方的合作,完善数据。

所以说在沟通的时候,要先明确自己的沟通目标是什么?然后是识别自己的情绪,管理对方的情绪最后将沟通拉回正轨,这是正常的沟通讨论。


但是从你的问题当中,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发消息,对方未回应,那这个问题如何来解决呢?可以回到我们学习的知能愿模型?

对方是不是忘了或者未收到信息,所以不知道要回我信息

对方是不是时间和精力,不能回我信息

对方是不是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回我信息

所以这需要你去沟通,去验证,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可能进入到高难度沟通的场景中,所以需要注意高难度沟通技巧的运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