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活动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也像一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与活力。
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小学名校长培训班的校长们,搭建了校际协作互动、推动跨区域学校协同发展平台,借助戴彦勋名校长这样的资源,我们学校行政、骨干教师以及手拉手结对帮扶学校一行8人于4月6——7日和几个兄弟学校共同走进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小学。
为期两天的近距离接触,特别是浓厚的文化氛围,凸显的办学特色,精细化的校园管理,聆听余志君校长的《缔造常规的力量》、《活力课程的理想与实践》的报告,带我们走进了“活力实验创想城”,在感受和走访的过程中,被教师们对课程建构的热情与执着的探索精神而深深地感动。
开放的思维——眼中有人重建规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常见的思维方法就是基于逻辑的定向思维。作为我们教育人,既需要定向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这种开放的思维才是创新的思想源泉。
香洲区实验小学其做法和效果令人惊叹。 他们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这四点结合的科学思想,不仅在传统的中医治疗上非常有效,而且在教育管理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走访和报告中我对其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望,深入教师中多调查研究;闻,倾听教师真实的呼声;问,多创造平台和沟通渠道,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切,找准工作中的关键点,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真心实意为教师把脉,开出满意药方,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四小的各年级调研会,校长聊天室,青年教师沙龙,“金点子”活动等等,就是在践行这四点的科学思想。让思维变得更加宽容和辩证,更加以一种实用的态度去学习和借鉴。所以说,看见完整的每一个人,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就能让思想穿透常识这道屏障,重建校园规则。
开放的教育——人与环境的融合与互动
开放的教育是一种资源共享的理想途径,学习者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沟通的有益探索。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以一种更自由、更开放共享的状态出现。
香洲区实验小学课程开发以及课程之间的联谊活动,如梦想课程联谊会,既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又有教师之间的联手;既有知识、方法和思维之间的碰撞,又有情感之间的交流;既有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又有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这种交叉式、互动式、立体式的开放教育激活了师生思维,发挥了他们无限的创造力,责任心与荣誉感“爆棚”。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他们的口号是让连接成为习惯,我想其价值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知识的再度创造,在于情感发挥巨大的作用,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互动+主动,更增强了集体内部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实现教育最大化。
看到校园植物园中孩子在写生,沙池中愉快的玩耍,热带雨林中师生互动的情景,创想城中师生投入的状态……我想环境与人的最大关联以及融合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实现了环境为人服务的目的。
开放的课程——探寻学校变革之道
看,整个世界都是课堂!行走学习、接受性学习、网络学习、研究性学习、问题学习、混龄学习、主题学习……
多元、宽容的创业体验课程,他们通过体验,感悟学习的重要;探索、实践的创作体验课程,通过理解确定人生的自信;浪漫、创新的创造体验课程,通过师生大胆尝试,激励未来的梦想。所以说,在这里,课程是生命的画卷;在这里,课程是心灵的舒展;在这里,课程是思想的活跃;在这里,课程是生动的历程。
开放的课程,老师们在摸索、纠错、再创造的过程中开发课程,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坐标。教师中这种“自助,开放”追求“自主成长”的氛围成就了每一个教师的精彩。在课程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又总结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在开放式课程实践中成就了教师,也走出一条学校的变革之道。
此次访学活动,给我打开了一扇思想之门,激活了我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实验小学在继承中求发展,尝试用设计改变学校,把原有的不足不是摈弃而是恰到好处的利用好,变劣势为优势。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趣味校园,带给师生的是快乐、向往和归属感,师生们乐在其中。用心做教育,我就要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反思、探寻教育规律,推动学校的发展;用心做教育,我就要赢得师生的真心和支持,发现教育过程的乐趣,游刃于教育乐此不彼。今天为我们打开的这扇思想之门,明天就靠我们大胆的开阔思路,去反思,去构想,去铸就属于我们四小的教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