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体,只有真正认识自己并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伤痛和力量,不被恐惧和骄傲所累。
每个人都想过好的生活,但又有多少人生活在执念和挣扎中,有时即便出于好意,但受骄傲和恐惧的支配,总是突显糟糕的自我。
学习的意义就是保持持久的行为改变力,帮助我们消除阻碍自己变好的行为模式,释放真正的潜能,创造更好的自我,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积极意义的影响。
在人生的很多重要关头,我们只要有觉知,都可以将自己从糟糕拉回充满爱和勇气的能量场,不再重复失败的循环,勇敢、诚实地行动,实现改变和成长,真正实现理想中的自我。
昨天收听了樊登讲的《变好的方法》一书,副标题是《用心去生活和领导》,收获到很多,今天开始以日更文形式分享我的感悟。
此文标题中把“领导”去掉,因为我觉得“领导”也是“生活”外延的一部分。
我们平时经常讲,用心做事,用心生活,心是什么?心是体验,而大脑呢?脑是认知。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从知道怎么做到最后真的能做到,这中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用心去体会,然后真正领悟,才能落实到行动上。
临床心理学家玛拉.克莱米克和资深领导力顾问史蒂芬·克莱米克著写的这本《变好的方法》,教给我们“怎样才能用心地把一件又一件你想要做好的事真正做好”。他们在书中提出了“一根线”方法,很实用。
他们说,人生有一根线,我们在“线上”的状态和在“线下”的状态完全不同。
书中说,有一次,他们去参加悉尼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大家都感到特别光荣,万众一心,眼含热泪,但等到火炬传递结束,人们走出会场的时候,所有人开始抱怨堵车,开始摁喇叭,开始生气,觉得周围的人不讲礼貌。
他们很困惑:为什么人变化得这么快?刚才还那么相亲相爱的一群人,现在就开始生气、吵架。人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变,就是一瞬间的事。
我们都可以试着在办公室或家里客厅的墙上画一根线,然后在线上写上“谦逊和爱”,在线下写上“恐惧和骄傲”。
作者认为,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四大普适法则,这四个法则决定了我们人生所有的事情。
当一个人做事出于谦逊和爱时,会有很多收获,会产生好的结果,对自己、对他人都能够带来帮助。而当我们做事的动力来自恐惧和骄傲,常常会处处碰壁,遇到大量麻烦。但是恐惧和骄傲又是我们原始本能的一部分,回避它们会很难。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好的我和一个最差的我,他们常常在作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就是天使和魔鬼、君子和小人的结合体,究竟谁能够战胜谁,取决于我们支持哪一方。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既有天使的面孔,也有糟糕的着急时像魔鬼的一面。当我们发现自己多面体特质的时候,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道歉”。
道歉需要勇气,而勇气的前提是我们要知道恐惧,学会认错。否则,当你不知道害怕,不知道自己有问题,谁都没有办法帮助你。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身边的一名女子珍,从四十岁开始上访告状,一直到现在,不停不息,期间政府牵头相关部门拿出多个方案解决她的生活和退休后的问题。珍拒不答应,她必须要回到她已经签字调离的单位。由于政策原因的停业致使有一批人没有工作,但都已经领取补助,自谋职业了。唯有珍一人,一直在上访,还必须回到她想回的单位。
我曾经推心置腹地和她谈过心,问她:“这么多年了,你总结过自己的问题没?”一句话惹怒了她,说:“你说我有啥问题?我一丁点问题都没有。”我把下一句“你都不知道,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咽了下去。她不会明白,从根本上说,她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导致60多岁的她可悲的现状和结局。
作为我们,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很多人都针对自己,都不理解自己,自己付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事,内心很痛苦……
面对这些烦恼,该怎么办呢?
作者说,首先要了解这些行为。
1.要有基于勇敢的谦逊,其实就是专注于个人成长。谦逊是一种认知,对于自己做的决定,心中存有疑问。我们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不是质疑他人,而是质疑自己所要得出的结论。还说那位上访女子珍,她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判断和行为,即便碰得头破血流,勇往直前。所以当一个人能够具备谦逊的认知,将会专注于个人的成长,他的人生就多了许多可能。
2.要有成长驱动的爱,能够让一个人专注于使他人成长。爱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成长来驱动的。当你希望别人变得更好,希望别人跟你一起成长,这个时候你对别人有爱,就会专注于使他人成长。
所以“线上”的“谦逊和爱”这两件事,谦逊是专注于个人成长,爱是专注于使他人成长,这两件事几乎就可以将我们的人生全包括在内了。
那与它相对应的“线下”的部分,就是自我驱动的骄傲和自限性的恐惧。
3.自我驱动的骄傲。专注于自我抬高,当你内心充满骄傲,你就总会觉得我不能丢脸,我挺厉害的,他们都得尊重我。这时候,你就会做很多自我抬高的行为,比如说吹牛;比如说对别人颐指气使;比如说只要别人一怠慢你,你就生气;或者同事说了一件事,你冷嘲热讽。这些都是基于骄傲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