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都是多变多化的,他们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你面前,而你只能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亦或者主观推断还是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反反复复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或以催眠类的方式、或以感化类的方式、再或以洗脑类的方式,贯彻在三观里。我们一直说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我们到底做到了吗。
眼见为实,固然没有错误。但是大多数人的眼见为实,都是以第一次看见的当做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沉在心底,不会动摇。以至于沉淀下去慢慢就变成了耳听为虚,这个世上没有一个事物是会持久不变的,如果以一次眼见为实的事情当做定理牢记于心,那么便是耳听为虚了。
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何况仅凭靠一次眼见为实的经历就断定结果。打个比方,你今天去新工作单位上班,看到同事们一个个衣装革履你内心觉得非常舒适,认为他们都是一个个严谨认真的工作革命者。可是几天过去,你可能会发现其实没有第一次眼中所见那样,而是充满劣性竞争、没有机遇地方。以至于你一时之内无法接受如此大的变动,认为这是假的。
其实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当初的眼见为实早已变成了耳听为虚一般的事情,不是说眼见为实不对,而是你的眼见为实并不是真正的眼见为实,它以偏概全囊括了以前现在以及未来的一切结果,再加上主观想法的蒙蔽,便造成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事情发生。
我们所说的很多事情,都被偷偷地加上了主观想法,哪怕是白莲花恐怕也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你只能看到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其中的苦涩甚至于恐怖你是看不到的。
在我们班里有这样的一位同学。正如大家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不喜欢学习,和老师抬杠顶嘴,可能一切非好学生的词语全部包括在内。但是,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表面,一层薄薄的皮膜而已,被这层深黑色薄膜包裹着的内心我们是看不到的。以至于我们会通过最外层薄膜的样子进而推断出其中是什么样的。
虽然表面说着他不好学,不尊重长辈。但并不是无药可救,也并不是毫无优点。没有优点的人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对待每个人我们都要抱有看懂再说或看懂也不说的念头。
如果要我给他一个评定的话,最多就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在飘荡过程当中流落到一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变成了不纯白的纸后,又偶遇酸雨化石燃料让这层污秽粘在了上面,无法轻易洗掉。但是事情没有绝对,这张纸上有的地方只是轻轻地粘上了一些带有粘性的灰尘,并不是被一种染料将其染得变色。
有的时候老师找他谈话,他并不是完全死板认准内心想法, 而是总会感动,被真挚真诚的劝告吹掉了一些地方表面的灰尘。但毕竟还是小部分,我们总是会把这部分无情地忽略掉。哪怕与那些污秽形成了天壤般的对比,也不屑一顾。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你眼中所见只是所见,一层薄薄的无法拍掉的污秽罢了,它并没有完完全全渗透进去。
让我觉得眼见为实变成了耳听为虚的原因,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吃饭都在一个食堂里,每个班分个桌子,一排排背对着背的,里面的人想要出去就要翻越一个个人,才能出去。令我感触很深的是,很多次他从我后面经过时,会说一句:“让一下,谢谢”,在我记忆里,他应该是这几年内第一个从我后面过去时说这句话的人。
就像我眼里所见,他不尊重老师,进而就容易推断出他礼仪不得体,一概而论油然而生。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人的变化,忽略了带有主观色彩的眼见为实,使它变成了耳听为虚般的东西。他其实和我们一样,但就是途中受到了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以至于变得和我们不一样,或是说变得不好。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表面而已,我们所谓眼见为实看到的都是一层假惺惺的外皮罢了,最恐怖的是我们将它熟记于心,以致害了别人本是一颗青涩的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芳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才能沉淀美好的芳华。”
收起我们以偏概全的眼见为实,收起我们信以为真的眼见为实,也收起我们深信不疑的眼见为实。我们的眼见为实,到底害了多少人,到底看错了多少事情,到底乱了多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