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书院到杏林书院之小见》

 

/

        未曾开口语迟迟,无尽思绪!跨槛总嫌步缓,染去尘埃一地。提笔忘就妙语生,辱了斯文!可叹西江月影,天上人间皆一般。哪知真来哪知假!回望钟灵台近,绵绵千年事,只在碑上忆。似水华年,车水马龙昨昔去,只看曲江奔腾。

 

      一直想记一下书院的故事,却总感觉语言乏溃,又怕辱了圣贤文化,又怕并非专业的考察而误导同行君了。虽是去参观过几个书院,却也因自感觉书院那博大精深的磁场,与各貝特色的构造风格,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细微之处,岂是我一粗俗之人断评的,真真乃是一大罪过!

   

      在思想上几番斗争,与其真切实际之分类考察研究,费时自是无可挑剔之重,然一个书院背后的故事可是三言两语说的明白的?故以遊记而名,以自身之感之想而述,然粗之语,望见者谅之!权当是个玩儿罢。君自当海涵也。

   

    从浙处到往湘地,必经赣境,而过了江山便是玉山,三清山,龟峰山也是非常之美,这与龙虎山天师道,张陵天师创立的正一道不无关系,峻峰的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古代的遗迹,带有神秘色彩的仙处,让人很会忘了这是尘世,似乎在天宫般的感觉,这与道教尊崇神仙的渊源有关。在此就不祥述。

 

      过去玉山境便是上饶,得当地友人介绍道:此地人杰地灵,文化深厚,单单这古老的书院之众,便是他处无从知晓的,今蒙友人盛情,一道去往曲江书院遊览一番,不枉此行之心矣。

   

  想必是古人是不带影子的,因为我想古人是带思想的。无处不显示出来非凡的人文地位,夹杂着浓浓的传承风格。我虽处在清代时期的地方,却感受到宋元时期的种种。我虽闻避不开去外头喧喧之声,却感受到此处隐隐的书声。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封建制度的建立当然也是为士大夫阶层服务,历来出现多少的英杰。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虽是无奈却也透着铮铮傲骨。我只是当一个涉世未深,玩世不恭的样子来走走。关于专业的知识当然需要认真思考人去研究了。我用自身的眼光来看待,表面的一些东西总是在掩饰着真实的世界.......

 

      关于书院,专业的团队亦是荒谬的,蛮横无理去争取几大书院,而地方的自私行为各执一词,论我说呀!都挺好,各具特色!地域特色也是有的!比如河南嵩阳书院,好一个去处,虽不及北京故宫论规模,却亦一博。本一中轴线上划乾坤。怪道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论。单看着那宋时的铁人亦顿感尊崇之意油然!边上即是三山五岳。虽是步及可达却总感大气澎湃,河南人的稳重深逐无不体现出来厚重的民族精神,率真与不知转变却不及江南这边灵动跟变化。行就中,中在这也是体现出来了,站在书院正中线上,左右两边各有一样的建筑,分毫不差。端端正正,好一个中字。

     

    湖南的岳麓书院,这是湘江流域的环绕着的宝地。人才辈出的年代!当然可奉为文人的精神家园,众多古迹遗址,让人感觉古人的智慧,无不巧妙的设计跟自然融为一体!这是道的体现!人生自古谁无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却是重如泰山了!

      秋逝秋复秋绵绵,雨来雨去雨沥沥!缘何清静地,只在人间。花开几度春娇艳,转瞬已是霜覆松。明月如雪渡客影,可曾如旧!然驻此处芬芳地,何以寄青丝干缕。青砖不语墙如故,换取世间纷扰!何恼倚栏凭添愁,桂香暗来人瘦。

 

      拾筆之余顿感语钝,无以述出思想。最是语塞十分。无以表衷情,我看明月照着我的身影,长长的影子,我动影子也走了起来。 


      在浙江的些许年来,一直未曾到风扉世界的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的书院,万松书院便是,虽是经过却未曾驻步,想必是缘分罢,另外有几次机会见着标着书院的地方,寻觅着找着,却也是因经济发展原因或许是另外的缘故名存实亡了,隐隐的感觉有点实落,是啊,全民皆商时期,何顾院中精灵。虽是榉溪孔氏集居地,却处处显愚拙,唯一可以感受到的就是那绵绵而去的山涧水,和上千年的古树了!

   

    在玉山过来约三十多公里的铅山,存留着一座似乎时间已经忘记的东西,便是鹅湖书院了,蹅入槛內,便是一天地,让人顿感时间空间变化,如穿越时空隧道般的存在。映入眼帘的就是好古意的曲亭,绕去似是如梦一般的美好,跟先人的对话。深深的感染着自身,虽然现在人来的不多,却保持下了原貌,在不高的山头,却看上独特的形状,这个千百年来的书院跟自然一起!鹅飞君追真趣生,不记今朝何年。嫰笋春倦书余香,鹅入池中亦乾坤。应该清末统冶者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这个庄严肃穆的书院失去了使用功能,日渐衰落了,各处的精美饰物,雕琢的门窗包含古代人文的精神世界。让一些唯利是图者利益驱使,可拆可盗。室内更是空空如也,曾经的富丽华贵的陈列也只能在古书或者县志中寻觅了。更为可惜的是只剩整体结构了,书院两边因年久失修,只剩残墙断壁映衬着夕阳余晖......

 

    鹅湖书院与曲江书院距隔不上百里,现在也叫信江书院,左是龙虎山伏,右是山清山立,前有曲水绕来,好一所在。古木参天,清幽且含极古之味道。砖石间亦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让我久久不能忘返。若君来此,定当沉寂于这厚实的文化气息当中

     



    寄巜西江月》词曰:明月洒银沙,千里江无际。秋风初凉透白衫,踱来残步觅芳华。欲罢还休。驻目眺老松,伴去阵阵飞鸿。些许未忍扰安宁。大美残秋!


 



      经过几天的整理,挤出了半天的时间,一行人约定去榉溪孔庙看看,翻山越岭的尽头,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相传孔老夫子的四十八世孙手植红豆杉,至今也是枝繁叶茂。至此。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未及下拜顿感寂寂无声。些许留连,思之如此高大之木,想必是树根千尺!树下可纳百人乖凉之便!巍巍如山也。无尽之道,岂乎不自然亦。




        顺着青石小巷,古朴典雅的建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味道,是书香气息,是人间的烟火,宁静的地方就是天堂。比起大的地方这是停止岁月的沉淀。孔夫子的庙宇建筑与别处无异,不一一述。古代的智慧在于自然和谐。人文关乎于风水布局。每一处尽显优雅。于无声处闻花开。




      孔庙的左侧是杏坛书院,几经岁月的沧桑,风雨飘摇的感觉,沉寂在此,但是隐隐觉得先人在此日以耕读,暗影浮动的空间。未曾远去。在院子的石榴树,树上挂着的石榴甚是可人,高高的马头墙上。月影洒下银沙平添无尽的美。纯朴的乡音,无不透着浓浓的亲情与幸福的智慧。




      一路上的风景,连绵不断的青山,伴着夕阳余晖远去,留下内心的世界,宁静致远也!


      佑辉於己亥年仲秋节后三日磐安小院荷风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