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开始之前,先说几句闲话。本人为坚定的无圈人士,也从未加入过任何圈子。以下说的两件事虽然都属于二次元圈子,但绝无指名道姓的意思。为保证观点客观,特此声明。
先说第一件事,我和我表妹的。
表妹是内蒙古人,住在北京,刚上初中,但个头很高。有些偏胖,虽然样子普通,可能说会道,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她最擅长的就是散文,其他的都不太会写。七月份时候我从济南出发,去了趟北京,就是为了教她写散文。而实际上我对散文的把握并没有小说好,所以不禁有些惭愧。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姑姑在得知我以一篇散文考上山艺后,就希望我能教教她女儿,也就是我表妹写散文,想让表妹也走艺考的升学方式。并说,你表妹读书多,自学了日语,也爱写,你俩都是年轻人,肯定聊得来。我当然同意,一是亲人之托,没有理由拒绝,二来我也想一睹那位自学日语的表妹的风采,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在北京回龙观的家住下时,已是晚上八点,下了点小雨。我登上电脑,打开作为散文写作入门再好不过的、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与三昧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重读一遍,在文档里做了一些简单的批注。鲁迅的散文可以说是中文质朴平实的典范,既然要写,就必须学习最纯粹的散文。怀着这份初衷,来京第三天,应姑姑之邀,与表妹见了面,一起吃了饭。
饭后,我与表妹交换了联系方式。回到家里,我把鲁迅的两篇文章发给她,说,写散文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经历,你可以看看这两篇,对你应该会有帮助。她接收过去,说,是鲁迅的。我点头说,对,我散文也是跟鲁迅学的。你不是会日语么?鲁迅也去日本留学过,虽然他没看过动画片,但你也不妨也看看他的文章。
接收完文件后,她半天没吱声。我就等待了一会,说不定人家有事呢?果然,几分钟后,她来了回复,说,谢谢你。我忙说不客气。她接着问,你看动漫么?我说,哦,我也看动漫,主要是看《海贼王》和《火影忍者》,但并不狂热。发过去以后,我又接着发了一句,你也看么?她沉默半晌,回了个哦。我有些纳闷,但也没多在意,又说了几句话,见她再没动静,就把对话框给关了。
第二天,当我打开手机去看空间动态,无意间点开了表妹空间,看着四千条说说都是关于二次元和动漫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昨天是冒犯到她了,她是二次元圈子的人,而且就是那个狂热分子。但想道歉也无法真心实意的,因为我感觉自己说的话应该不至于会激怒她,所以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件事,是我和我女友的。
我女友是二次元圈内人。她平时非常理性,但在一年前,我们却时常因为二次元的事情争吵。记忆犹新的一次是,那天我说,动漫不是能看一辈子的文化产物,而读书可以读一辈子,所以动漫在文化功能上要低文学一等(我说的话也是欠抽),这引起了她极大的不满,以至于后来只要是关于动漫的问题,无论是画风,还是剧情,我一评论,无论好话孬话,都会招来愤怒。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虽然一直试图去理解女友的愤怒从何而来,但总是遭到排斥,动漫的话题俨然成了一个禁区,一碰就炸。
说实话,在我生活的这十八年里,遇见过不少各自归属于不同圈子的人,有二次元圈子的,也有韩国明星圈子的,当然也有文艺圈子的。刚开始时候,我觉得每一个圈子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活动,这是件挺不错的事情。而因为我的女友,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我与她已经不再争吵,但表妹的事重新勾起了我的反思。曾询问过一位朋友,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朋友理所当然地回答,没什么好处理的,不说就行了。不说就不会吵。我说,这分明是一种逃避,逃避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哪怕是情侣之间,难道连对方的喜好也了解都不能了解,评论都不能评论么?
他想了想,说,你不也是文艺圈子的人么?你还不明白她们怎么想的么?
当时我无话可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爱读书,爱写作的人,都会被称之为文艺青年,被强制加入文艺圈子。而并不知道这点的我,也一夜之间成了文艺圈子里的人。但我并没有为自己贴标签,下定义的欲望。毫无疑问,圈子把我的喜好固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并让我去做与文艺圈子里的其他人相符的事情,这摆明了是种限制,可我们还是很乐于加入。我无法理解,也不愿成为某个圈子的一员,哪怕就是为了那一身自在。但直到我出版了自己的书,面对记者“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爱好”的提问时,才突然恍然大悟她们的真实想法。
当时我给出的回答是:我喜欢听民谣,喜欢王小波,喜欢写作,喜欢旅行。记者听后说,真是一位小文艺青年呀。
实际上这短短的一句话,除了喜欢写作与王小波以外,其他的都是谎言。这谎言不仅仅欺骗了别人,更欺骗了自己。而当时把自己代入文艺青年的角色后,我觉得非常轻松,许多配套的,印模的话脱口而出,不费吹灰之力。在采访结束后,我陷入了极大的恐慌,因为我说的那个人很明显的不是我,我从没有“在路上”,也没有“读书加轻音乐”,更根本不该属于文艺青年的圈子。可现实是,我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了,并觉得踏实,安全。
“如果不把自己的个性塞进某个公共认可的口袋里,那么我们的个性就会像粉末一样四散而开。”而一旦塞进了口袋,也就是圈子里,个性便随之变成了共性。这份共性把个人的活动与爱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给圈里人以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所有的一切,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恶劣排外的现象。我表妹尚且还只是拒绝了沟通,而我女友已经遏制不住愤怒的情绪,说出一些难听的话了,这就是持续的不沟通导致的恶性循环。不管是面对试图理解自己的人也好,还是单纯侮辱的人也罢,总有一部分圈里人永远都是恶语相向,不分好坏。便捷的网络则让这份拒绝理解与沟通的暴力无限放大,于是大家就都失去了理性,出现了“圣战”——堪称是和平年代最恐怖的战争。
可能这也算是种自我保护的体现吧,打个比方说,家庭给了我们安全感,而如果有人胆敢论及我们的家庭,比如说,“你的家庭氛围有些地方需要改变改变”,一定会招致我们的反感。但这种自我保护,只会伤害到更多无辜的人,尤其是那些试图去理解你的人,他们做错什么了么?如果他们的某些话语激怒到了你,为什么不坐下来好好谈谈呢?也许改变一点,你想要保护的东西会更好呢?
作为一个至今没有加入任何圈子的人来说,现在我既感到孤独,也感到失落。孤独在于,圈子让我们彼此之间更陌生,不仅是朋友之间的,连爱人之间也会产生隔膜,拒绝沟通,甚至恶语相对。失落在于,把这种孤独说给别人,别人反倒会觉得没加入任何圈子的我有些问题。就比如简书的一位用户,他说,圈子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里的产物,没有什么对错。可这种暴力拒绝沟通的方式,这种无法互相理解的现状,怎么能说它是正常的呢?前段时间,EXO与TFBOYS粉丝之间的骂战,难道我们已经可以熟视无睹了么?当我们从网络走向现实,曾在网上恶语相向的人们,又该怎么面对彼此呢?无沟通,不理解,仅仅是愈演愈烈的语言暴力,那么等待我们的,真的不会是什么好的未来。因为当我们把这份暴力作为常识带进下一代的脑子里以后,从小就熟悉网络的他们,也许真的会把战争从网上带进现实里。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理解的时代里。圈子像是水泥墙一样,把我们彼此隔离。而当有别的墙壁里的人想要跳过墙壁去看看别的的世界时,就要冒着可能被锋利的长矛戳得鲜血淋淋的危险。你问这是对是错,我只能说,圈子作为志同道合的人们交往的一个集团,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对待圈子的方式。它只是被我们创造出来,之后容纳我们,而我们却在这个空间里互相讨伐,互相指责,并美其名曰捍卫尊严。
回想起来,当初我试图去理解别人时,也说过一些蠢话,做过一些蠢事,换位思考的功夫没做到家,但在心意传达到以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套用《火影忍者》里自来也老师的一句话吧,“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人与人能相互理解的时代终会到来”,到时候,就让我们愉悦地坐在一起,分享这份没有隔膜的安全与幸福吧。正如现在,我与我女友促膝长谈以后,终于冰融雪释。我相信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都能做到这点。我也盼望,这篇蕞尔小文能让那个互相理解的时代早来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