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外甥是姥姥家的狗,吃饱了就走。现在想来,暗暗佩服先辈们的智慧与戏谑,在饱经世事风霜之后,终于渐渐明白这句俗语中真正的含义。
因为有事去妗子家的老屋去收拾东西,又来到这个令我感到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家”。自从她们家搬出老屋近二十年以后,我第一次回到童年及少年时期与老表们曾经玩耍和欢笑的地方。
一进院子,迎接我的是顽强地生长在砖缝里的矮矮的野草。环顾四周,高高低低的旧瓦房,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斑驳的屋顶上布满了一片片黑色的污垢,红砖砌成的墙壁在这阴雨不断的天气里,依稀可见或深或浅的水渍。
长久无人居住的老屋,门窗已经被岁月腐蚀得有些朽了,染上一层薄薄的灰色印迹。两边旁房更是破旧,在微微拂动的初夏的风中颤抖着,感觉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从此永远与这个世界告别。最南端的一间小屋,那是一间小小的厨房,房顶早已坍塌,留下一堵断壁寂寞地杵着,山墙的顶端长满了青苔,背后是邻居们高大的楼房,时刻提醒着老屋已经是不合时宜的存在。
站在这多年不曾踏足地方,内心有些惴惴与期盼,这种不安而有些期盼的心情无法言说,像一个与伙伴不辞而别的孩子,多年后再次见到自己童年的玩伴,发现彼此除了最初的几句寒喧之外,再也找不到共同的话题。
老屋,仿佛一位年华逝去的老人,在不断流淌的岁月里苟延残喘,在无情的时光里默默地腐朽,无声地等待,等待下一个轮回。
实际上,老屋是外婆家第二个家,在1985年之前,她们家还村子的中心。那时村庄规模远没有现在大,人口的迅速膨胀,村民们的向外迁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昔日的小村已经不是旧时模样,越来越“高、大、上”了——楼房高,村子大,上档次。想要寻找童年记忆中的景象,注定会让我失望了。
小时候,年幼的我们随父母走亲戚,在姥姥的家里,我们享受了那时所能享受到的最好的待遇,吃到了那时姥姥的家里所拥有的最好的食物,没有藏私,没有不舍。懵懂无知的少年集亲人们的宠爱于一身,毫无察觉生活中的不易与困顿,觉得一切疼爱都是理所当然,总是感到生活中的快乐与亲情无时不在。
在饱餐了亲人的关爱之后,年幼的我们渐渐的长大,远离了亲人们的视线。上了小学,读了中学,念了大学,直至参加工作忙于生计,为饭碗而辛劳,为蝇头小利而奔走。忙碌之时,慈祥的笑容常记心间;顿悟之后,远方的牵挂已经不在。
如今,再一次站在这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一切都变了,一切又没变。变了的是外公外婆大舅再也无法出现在我所熟悉的老屋,不变的是那永存心底的情感记忆。
老人们常说:三辈不忘姥娘家。三辈不忘,我已经不敢奢望了,只是暗暗地嘱咐自己不能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忙于工作,除了重要的节日之外,平时往往亲戚之间走动的也少了。
外甥是姥姥家里的狗,吃饱了就走。但如果忘了心里的那个“家”,或许这只狗将成为一只孤独的流浪狗……
姥姥的家是我们的另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