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蛙了吗?你有没有发现圈里突然刮起一阵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户万户养青蛙。一夜之间众多好友都成了蛙妈蛙爸,天天碎碎念,絮絮叨:
“我的蛙怎么还不回家?不会被拐卖了吧?”
“我的蛙为什么一直看书不出门啊?不会自闭了吧?”
“我的蛙怎么一直在吃啊?不是在自虐吧?”
“他咋还不睡啊?他咋还不起啊?他咋就是不出门啊?”……
“这些草怎么还不长满啊?我得给儿子买装备啊!”
“这个蜗牛爱吃啥呀?不能怠慢儿子的盆友啊!”
……
玩个游戏也能玩的这么揪心,也是没谁了!
这是一款来自日本的佛系手游,号称一切随缘,磨的,就是你的性子。
其实这款游戏操作非常简单,你养的只是一只会不定时出门旅行的青蛙,平日里你只需要收割院子里的三叶草(钱),然后用这些三叶草给它备好旅行的物品就行。
除此之外,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三不五时去看看蛙儿子在做什么。
玩久了你会发现,养蛙就是养娃。
这只蛙就像你的蛙,你除了给他备好装备,只能三不五时地去看看他——也只能是看看,其他什么都做不了。你只能等,等他吃饭等他睡觉等他出门等他归来。这一切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完全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于是你开始焦虑,开始怨念,开始揪心。
你的焦虑,源于你的掌控欲。
掌控欲越强,失落感越大。当我们越爱孩子,对他的干涉也会越多,总希望把他修剪成自己梦想的模样,完成自己所有的遗憾。孩子承载了父母的梦想,这会形成恶性循环。你的梦想专家到你的孩子身上,孩子的梦想转嫁到孩子的孩子身上,你是遗憾的,孩子是遗憾的,孩子的孩子还是活在遗憾之中。
我们忽视了孩子的个性与需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源于此。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喜好也不能左右孩子的想法。只能耐下性子,蹲坐一旁静静地观察,看他的需求,找他的方向,在能想到的每一种可能之中为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距离产生美,尊重拉近距离。
你希望他远行,那就努力积攒三叶草,给他买来帐篷户外灯,带足长期的食物。你希望他朋友遍天下,就在他出门时带上两人份的物品,招待好每位到访的好友。你希望他多在家,那就在桌上摆好他喜欢的东西,在他独处的时候不去打扰他。
要学会慢下来,远远的看,摸索着最好的相处距离和最舒适的模式。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最不可少的是磨合的过程。
别太用心,别太用力。
面对亲子关系,或许我们可以不那么用心。学美术的朋友告诉我画画不能太认真了,死盯着一处专注的画反倒画不好。爱写诗的朋友告诉我,写诗不能太用心了,越是挖空心思越是写不出好诗。养娃也是一样,功利心太强反倒适得其反。
给他自由的空间,随他去看书旅行发呆打盹儿。你只要在不经意的地方放上他可能用得着的东西。降低你的音频,减少你的干预,让他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我们,这些蛙妈娃爸们应该试着接受这种无力感,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我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要走,退一步给娃空间让蛙自己积累,过度的关注你累娃苦两败俱伤。找到舒适的相处模式成就娃也成就自己。
别再焦虑,别太用力,抓紧,你只有手心的一点,放手,你托起的是整片天空。
我们应该活在当下,自己有理想自己努力去实现,孩子有梦想我们就帮助他去实现。一切不会都在你的预期之中,但生活总会惊喜连连。就像你的蛙总会给你带来特产、明信片,礼物、小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