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提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当前,主题教育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全党掀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党员干部,更需要练强“调查研究”基本功,用活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做人民群众“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守护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答好新赶考路上的时代答卷。
关键在于走好群众路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想知道群众真正需要什么、社会问题产生根源是什么、政策执行得好不好,就必须走好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既要做好“身入”基层,更要做到“心到”基层,善于在大榕树下、小板凳上,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讲好接地气的“家常话”,既听“顺耳话”,又听“逆耳言”,保持“半杯水”的心态,甘拜人民群众为师,耐住性子多听百姓“牢骚言”。同时,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还要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通过网络问卷、网民热评,以网为媒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十四五”规划编制正是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收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网友建言,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
关键在于突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下基层时常说:“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在福建省宁德市工作期间强调:“群众提出来的问题不要怕,不要回避,一定要深入基层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正是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12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具体问题、老大难问题,做好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跟踪性、解剖式、督查式调研,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要从最需要帮助的群众需求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敢于直面正视问题、勤于思考分析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以这样的精神,推动连家船民搬迁上岸,通过与群众面对面谈话,找到症结所在,铆准一个一个细节,拿出切实可行办法,解除群众后顾之忧,让船民笑着上了岸、安了心、定了居。
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讲万句话,不如行百里路。调查研究不能纸上谈兵 、坐而论道,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做到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身体向下沉,实事求是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把模糊的变成清晰的,把零散的变成整体的,把定量的变成定性的,把断层的变成系统的,及时总结发展规律。对于容易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立行立效,针对难题积案、顽瘴痼疾,要深入研究,久久为功。对研究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定期回访,视情况调整优化,从而做到科学决策。同时在调研过程中,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务求“深、实、细、准、效”,避免拍照打卡的“作秀式调研”、预设结论的“盆景式调研”、调而不研的“蜻蜓点水式调研”,才能不断赢得群众信赖与支持。
关键在于着力问题解决。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河北正定三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让正定摘下“高产穷县”帽子,走上发展“半城郊型”经济之路;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来到广东后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一年后,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十八洞村之行后,“精准扶贫”理念横空出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金点子;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外出考察来到延安,直奔南沟村的苹果园,听着果农唠“苹果经”,两个月后,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详细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走进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千家万户,他正是通过率先垂范,躬行调研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秘诀要义。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们必须要做到“研”出必“行”,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实、办细、办好,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地区决策和实干成果,让党的政策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冯恒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