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韩寒的编者按:“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韩寒的推荐中不想说《皮囊》是属于哪种文字,于我而言,是舍不得读完这一个个的故事,担心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故事中的人还停留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却;亦或者是由于自身经历较少,想要从他人的故事中寻找更多的共鸣。
故事中描绘了很多人物,都是作者身边的人,在他/她们的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让作者难以忘却——有被封建礼教束缚而遭受白眼,最终被“家族”逼死的张美丽。但我们从文字中却能感受到大人们内心的躁动和伪君子的嘴脸。高中毕业十周年聚会的地点,与张美丽的娱乐城不一样,现在的娱乐城充满了“欲望”和“靡靡之音”,是啊,她终究是个小镇姑娘;而文中的天才文展的结局也让人伤感,曾经的他是一个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少年,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是一个能克服自己缺陷、勇往直前的人。但终究在患得患失中迷失了自己,成为一个这辈子都注定无处安身的人。
【二】
两个阿小的故事与人生经历也不禁让我们深思,小镇阿小希望能走出小镇,或许这也是他想要与香港阿小交朋友的初衷吧。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东施效颦、逐渐迷失自我的少年,最终在父母朋友的帮助下,他慢慢走出来了,成为了一个他曾经极力逃避的“小镇上的渔民”,但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唏嘘,或许这才是属于他的生活;而香港阿小在离开小镇去往这座曾被小镇的人以为是最美天堂的城市,却体会到了香港同学的鄙视、体会到了亲情的背叛、体会到了城市的冷漠。他成为了一个仓皇演出的技工,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一个不属于曾看不起的小镇,不属于脚下的城市的孩子。
书中还描述了无法处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最终被自己用想象喂大的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所吞噬的厚朴;描述了能直击作者内心深处的李大人;描述了作者的挚友王成刚。但作者最想给读者呈现的是他的家人……
【三】
作者的阿太,一个初识很怪异的老太太,再读却能感受到她的乐观、她的坚强以及她内心的柔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阿太,像个没事人一样一会儿掀开棺材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看供品准备的如何。割中动脉却依然把鸡狠狠往地上一摔、把手指头切断了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正是由于她坚信的“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但当她九十二岁的高龄攀到屋顶补窟窿却摔了下来,曾孙来看望她时,她却哭喊着自己被困住了、动不了了,让人对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产生了同情,是啊,她不是钢铁,她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啊。
整篇文章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父亲和母亲。曾经那个浪荡的父亲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无助,或许很多男生也是在这一刻转变为真正的男人吧。父亲在瘫痪后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现实,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每天都坚持去锻炼,希望自己的左腿能够好起来,甚至是在台风来袭的这样恶劣环境下,不顾家人与邻居劝阻,仍然要拄着拐杖去走一段路,正是由于他不愿意放弃自己心中的希望。当希望破灭后,他也能以一种淡然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不禁让人觉得在疾病前的无助。而作者的母亲一生可以说是与房子有着不解之缘,第一次约会时父亲指着一块空地,许诺要买下这块地盖一座大房子,母亲相信了,彼此下半辈子的事情就这样定了。在日子很拮据的情况下坚持要建房子,甚至是在房子即将被政府拆迁的时候,依然想再建两层。直到后来作者才明白这是独属于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啊,即使在父亲去世后,母亲仍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颜面,代表了家庭的完整。时间在不断的更迭,身边的故事也是在不断的发生,但母亲心中坚定的东西一直没有改变——对父亲的爱。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当我们透过皮囊直击内心的时候,让自己从这繁杂的世界中释放出来,认清内心、认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