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道理没用,而是道理与这一生缺乏触点与连接。
大量空白时间,急于填补的状态,就叫无聊。
我曾对于“闲不下来”的人谓做“勤奋”。于是努力给别人展示一个“勤奋”者的人设。然而勤奋,是碌碌无为的笔名。
低水平勤奋,只是奉思想懒惰之明的圣旨。是无用的正确。
50%的工作是人发明出来的工作。而不是真的需要。
50%的读书是为了“爱阅读的人设”。而不是思考。人设,是一个人精心建筑的巴士底狱。越努力,越把牢底坐穿。
速度是人的第二欲望,数值,是欲望的里程碑。
评判向外,是霸凌者高高扬起的皮鞭,评论向内,是清醒者头顶悬挂的明镜。
年老的躯壳一定要包裹一个闲适的灵魂。否则真是对岁月的亵渎。
人生不过半,怎敢言老去。灵魂,无惧岁月。永远历久弥新,反思就是新生。
纪伯伦说: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箴言之意,旨在开蒙。值此,树一面纪伯伦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