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简释】
1、芣苢(扶以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草。种子和全草皆可入药。
2、薄、言:都是语助词。
4、掇:拾取。
5、捋:成把地从茎上抹取。
6、袺(结jié):手持衣襟来盛东西。
7、襭(协xié):将衣襟掖在腰间来盛东西。
初读此诗,觉得这首诗大概是《诗三百》最容易记住的诗了,不用翻看参考书,大致也猜出描写的什么场景了。
《诗三百》三百零五篇,有一百四十多篇涉及到植物的,这真的是令人好奇的现象呢。上古农耕时代,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许,草木之于先民,是和今人不同的。古人和草木的情感是相濡以沫的,今人多与自然疏离,都市的人,极少有机会赤脚走在田埂上,闻嗅泥土的气息,也不会采摘一束不知名的野花,供清水,置餐桌和书房。今人眼中的花,大多是人工培植的玫瑰,娇嫩的开着,几日便枯萎,枯萎凋谢,不堪入目。而风吹雨打的野花,即使枯萎,也有着蓬勃生机。
有一首老歌《垄上行》:
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
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
没有乡野间生活经历的人,很难切身体会歌里的意境,那是一种亲密无间的人与自然的吟唱,自然清新,朴实生动,从心中缓缓流淌出来。
你想,山野间,田埂上,沟渠边,温暖敦厚的土地上,一簇一簇的嫩绿色叶子,绿精灵般钻出地面,叶片中心,又钻出长长的花茎,随风摇摆着,开出小碎花。她那么微小,你不曾注意过她。今天的人们,吃着山珍海味,名珍佳肴,怎么会去路边采摘这卑微,又有些粗劣的野菜呢。
而她,竟入了诗呢,被传唱了几千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再微小的草木也被自然赋予了灵性吧。
作为植物的芣苡,又名车前子,因为性喜阳光,常成群生长在牛马迹,故称“车前”或者“牛遗”。小时候我都叫她车前子。因为在路上或荒地里的经常可见,因此又名“当道”。我特别喜欢“车前子”这个名字,她还有其他的几个俗气的名字呢:牛舌草、车轮菜、地衣、蛤蟆衣。
车前子,其嫩叶及幼苗可以做蔬菜食用,小时候挖来,基本和其他的野菜一起蒸熟食用,单独食用,据说口感不怎么好。后来家里有菜园了,车前子挖来基本都是切碎了喂鸡鸭。但远古人们采摘嫩叶和幼苗食用的可能性极大,那时种植可食用的蔬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盛,所以车前子应该是极普遍的救荒本草。
小时候听太姥姥说,这不起眼的车前子,在闹饥荒的那几年,让很多人活下来,所以很多老人家常常感念她,走在路边,看到车前子,即使看上去就那样匍匐在粗粝的地面上,斑驳的叶子上还有虫咬过的洞。如果不是挖来食用,是决不会去踩踏她的,而是绕路而行。
车前子,长久以来归类为药用植物,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历来的经解《周南.芣苡》认为女子采集车前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当时民间相信食用车前草容易怀孕生子,且治疗难产。闻一多先生的《诗经讲义》里提到,芣苢亦写成"芣苡"。"芣苡"古时本字是"不以"。"不以"也是今字"胚胎"的本字。"芣苡"即是"胚胎"。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古人以车前草做菜蔬,可能亦因着繁衍种族的观念,也不足为奇,且芣苡宜子之说,由来已久。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提出了《芣苡》的读法:"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这样读是真得了此诗的境界了。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也没有描画其音容笑貌,可读起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的节奏中传达出来。诗中连续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字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的一首诗。初读觉得是重复,读上几遍,郎朗上口,完全可以想象一种画面:田园女子,三三两两地,漫步在田间,勤劳采摘,和自然对唱,即使生之艰难,也依然有着自然的养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便是岁月静好了吧。
《芣苡》简洁明快的字句,素净的诗意在《诗三百》里少有的。每读此诗,总想起《汉乐府》里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南鱼戏莲叶北。这种民歌天籁,是不是最初的创作者熟读了《芣苡》,有感而发呢,不得而知。如今读来,一脉相承,皆朴素明朗,行乐得时。
草木卑微无言,静静生长衰落。愿世人在生的杂乱里,懂得怜惜自己,如花草树木般,欢喜随缘,得一切安好。
文|七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