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同事是山西人,聊天时问到他的家乡是山西运城,这是柳宗元的故乡啊!于是他很骄傲地跟我介绍起他的家乡。后来我们都离开了那家单位,渐渐不再联系了。
一说到柳宗元,总会想起他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笔下为何有如此孤寂的感受呢?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还评价,韩愈的《蓝关》诗,见忠愤之气,而柳宗元的诗中,有太多的哀怨之音。
他一生的好友刘禹锡,假如不写那首《玄都观桃花》,柳宗元的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从少年得志到贬死他乡,柳宗元都经历了什么?
一、天才少年
与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几乎同龄的人中,李绅(772年-846年)35岁中第;吕温(771~811)27岁中第;白居易(772年-846年)27岁进士及第时 ,还得意地写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的进士中,有他一生的挚友刘禹锡(772-842),那年刘禹锡21岁,而柳宗元比他还小一岁。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记载,当时柳宗元中举后,当朝公卿贵人对其交口称赞,都希望他能出自自己的门下: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那时的柳宗元是何等的风光呢!
但是很不幸, 想做出一份事业的两个年轻人柳宗元和刘禹锡,却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永贞革新
贞元十九年,柳宗元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王伾、王叔文等东宫旧人受到了重用,柳宗元得到王叔文的赏识升为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和刘禹锡、吕温、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李景俭、房启等人,一起辅佐韦执谊、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
可惜改革派很快遭到反对而失败,皇帝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王伾被贬病逝,王叔文贬谪后不久被赐死。 柳宗元和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八个人被贬为州司马。
永贞革新以二王八司马被贬而告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被加贬为永州司马。这一去就是漫长的十年。
在永州时,韩愈说他: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柳宗元在这里畅游于山水之间,写出了散文 《永州八记》、诗歌《江雪》等千古名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故交零落 ,十年贬谪,前途渺茫的柳宗元还有机会吗?从《江雪》这首诗中只能看到心如寒灰的沉寂。
不过, 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三、一场空欢喜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兴奋的柳宗元写下了《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
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到达了长安附近时,还写下了《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歸人。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
十一年过去了,从荒远之地回来的柳宗元满心希望能有个新的开始。但是,他们并不在执政者的出场名单中。
特别是,回来的这五位司马中还有一个刺头:刘禹锡。
刘禹锡闲来无事去玄都观看花,随手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传遍京城: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永贞元年,改革派(二王、刘、柳)王叔文等人曾经游说武元衡加入,结果被拒绝。安葬唐德宗时,武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和监察御史刘禹锡起了争执,于是王叔文找茬将武元衡罢职。 如今武元衡已经成了当朝宰相,刘禹锡他们还有好果子吃吗?
虽然他们都是刘郎去后才长成的花,但是人家有权力呀。嘲笑别人的代价很沉重,这年的3月份,哥几个又被贬出了京城。
据《新唐书·柳宗元传》记载,柳宗元还为刘禹锡求情,说刘禹锡有老母要侍奉,能不能和刘禹锡换一换,让他离家近一点: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贵州省遵义市),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旧唐书中说另一个为刘禹锡求情的人是后来的宰相裴度,于是刘禹锡改为了去连州(广东连州)。
元和十年是多事之秋,执政的武元衡在六月被李师道派刺客刺杀,裴度也险些遇害。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贬到江州去做司马了。
四、人生的永别
十年苦难熬了过来,柳宗元满心欢喜回到京城,谁料到没呆几天,又被贬到了岭外。
柳宗元倒是没有埋怨刘禹锡,两个好友一起走到衡阳才分手。可能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一次分手竟成了永别。
柳宗元和刘禹锡从贞元九年(793年)同榜中第,到携手辅佐王叔文进行革新,至今已经22年了。从柳宗元为刘禹锡求情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感情之深。
临别之际相互不舍,刘禹锡写了一首七律给柳宗元,《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柳宗元也赠给好友一首七律,《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直以慵疏招物议,“慵疏”二字充满了无奈。不“慵疏”又如何呢?张又新和李绅的故事可以作为一种选择(见《观唐习律54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富贵宰相李绅送美女给刘禹锡》),可惜刘禹锡似乎不是肯低头的人,大家伙也只好跟着共患难了。
柳宗元另有七绝《重別夢得》写到: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爲鄰舍翁。
分手以后,柳宗元终于来到了人生旅途的终点:柳州,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4年。
五、哀怨之音 城上高楼接大荒
到了柳州城,柳宗元写了一首七律寄给和他同时被贬的四位好友:韩泰去了漳州,韩晔去了汀州,陈谏去了封州,刘禹锡去了连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首联读完,就感觉有无边的愁苦在天地之间弥漫开来。惊风、密雨都是比兴之法,用来比喻迫害他们的小人,“芙蓉、薜荔”自喻为君子。岭树重遮,比喻江湖之远不见庙堂。江流曲似,写逐臣忧思之苦。尾联发牢骚,从此蛮荒绝域,音书不达。
柳宗元与刘禹锡分手在衡阳,传说衡阳是大雁南飞的尽头 。宋朝的秦观曾经有词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意思是过了衡阳后,连书信都没有了。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讲到,同是贬谪之臣,但是柳宗元这首诗有太多的哀怨之音,和韩愈诗有所不同:
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不妨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录入比较一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的这首诗明显有点激愤,忠在何处呢?在颔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反对唐宪重迎佛骨,上了一封《谏迎佛骨表》。结果惹怒了皇帝,差一点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在裴度等人的劝阻下,韩愈捡回一条命,被贬往了潮州。
不过唐宪宗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很快就原谅了韩愈,第二年又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是柳宗元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就在韩愈被贬潮州的这一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消息传来,韩愈为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对柳宗元的评价很中肯: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韩愈说,柳宗元少年成名,有勇气做出一番事业,可惜方向不对结果被贬谪。假如有权贵之人帮助的话,他的才能一定能得到发挥,他也会有一个远大的前途。
不过,假如那样的话,他的诗文可能达不到今天的水平和成绩,也可能不会传名后世。对于柳宗元来说,是留给后世优美的诗文好呢,还是官至将相好呢? 孰得孰失?相信一定有人能分得清。
韩愈认为,正是这些苦难,所以柳宗元才在文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您觉得呢?
韩愈、柳宗元成为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位唐朝人,而柳宗元更被认为其文胜于诗一筹。
结束语
819年, 刘禹锡因母亲去世离开连州,又重经当年与柳宗元分手的衡阳故地。这时候柳宗元已经去世了。回想往事,刘禹锡不胜感慨,作诗凭吊好友。诗题为《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故人已矣,当年你不去写那首《玄都观桃花》,是不是柳宗元就不会死在那个蛮荒之地呢?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七律一首,《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有感》:
雨霁风惊草木荒,相知何处思茫茫。登楼暮色接天地,隔岸鸿声到女墙。
野浦含烟隐归棹,乱山分剑割愁肠。半生四海为家日,梦里他乡作故乡。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