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逝世,享年88岁。
6日,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在推特上发表纪念文字,配图为托尼·莫里森与奥巴马2012年在白宫的照片。
托尼·莫里森是我们的“国宝”,她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她的写作对我们的良知和道德想象力来说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挑战。——贝拉克·奥巴马
托尼·莫里森的情感炽热,观察敏锐,她的作品多以美国种族问题为背景,讲述非裔美国人的困境与韧性。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奖的黑人女作家。2012年,奥巴马为她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
11部长篇小说如下:
* 《最蓝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1970 )
* 《秀拉》 ( Sula ,1974 )
* 《所罗门之歌 》 ( Song of Solomon, 1977 )
* 《柏油娃》 ( Tar Baby, 1981 )
* 《宠儿》 ( Beloved, 1987 )
* 《爵士乐》 ( Jazz, 1992 )
* 《天堂 》 ( Paradise, 1999 )
* 《爱》 ( Love, 2003 )
* 《恩惠》 ( A Mercy, 2008)
* 《家园》 (Home, 2012)
* 《上帝救救孩子》(God Help the Child, 2015)
在接受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中,莫里森提出了一种语言观,至今仍能引起惊人的共鸣:
压迫性的语言是暴行本身(节选)
语言中的系统性掠夺可以被它的使用者识别并利用,将其中的微妙和复杂转化为威胁和征服。压迫性语言不仅代表着暴行,更是暴行本身;不仅代表着认知的局限,更从根本上限制了认知。无论是那些含糊其辞的官方话语,还是无良媒体的虚假语言;无论是傲慢僵硬的学术性措辞,还是被商业化驱使的科学表达;无论是不近人情的法律术语,还是披着文化外衣,却以在割裂少数群体,宣扬种族主义思想的语言——都必须予以拒绝、纠正和揭露。
这是一种嗜血的语言,它将法西斯主义的皮靴掩藏在体面和爱国主义的裙摆之下,并向着人类的底线和思想的深渊走去。性别歧视语言,种族主义语言,有神论语言,都是极度典型的维稳语言,它们不能,也不允许新知识的出现和思想的交换。
语言永远不能“扼杀”奴隶制、种族灭绝、战争。它也不应该自大到渴望这样做,它的力量,它的精彩之处,都在不可言喻的地方。
无论是广阔或细微、隐晦、激烈或拒绝被神圣化;无论是大笑还是痛哭,选择的词语和沉默,不受侵犯的语言都涌向知识,而不是它的毁灭。谁不知道文学因为提出质疑而遭到禁止,因为批评而饱受诽谤,因为记录而被抹除?又有多少人为舌头遭到蹂躏的想法而感到愤怒?
这是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渴望通过她的作品更多了解种族、人性、国家,以及所处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