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深夜发来消息,说公司突然裁员,他位列其中。
房贷要还,孩子刚上小学,妻子身体不好,一连串的压力让他几乎崩溃。
"三年勤勤恳恳,说裁就裁,这世道怎么了?"他问。
我沉默片刻,想起另一个朋友的故事。
她在体检中查出早期肿瘤,手术很成功,但需要长期调理。
原本是公司高管的她,出院后辞去了工作,在城郊租了间小屋,专心种花养草。
去年我去看她,小院里花开正盛,她笑着对我说:"生病让我明白,能控制的是如何对待每一天,不能控制的是疾病会不会来。但现在,我比从前更懂得生活。"

人生百岁,封顶不过三万六千天。
这其中,真正能由我们掌控的,恐怕不足三分之一。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一切,长大后才发现,世界有太多变数不在计划之中。
口罩三年让许多人深刻体会了这种不可控。
我认识的一位餐饮老板,苦心经营十余年的老店,在2020年春天被迫关门。
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利用这段空档学习线上营销,重新规划菜单。
去年春天,他的新店开业,不仅保留了经典菜品,还增加了预制菜和外卖专区。
"店会关门,但手艺不会。"
他说,"我能控制的是精进厨艺,不能控制的是哪天又有关停政策。但无论如何,总要继续向前。"

现代社会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试图控制不可控之事。
为孩子规划每一步人生路径,希望他们按部就班;为事业设定严苛目标,要求自己必须在某个年龄达到某个位置;甚至为感情设定标准,期待对方完全符合想象。
当现实与预期出现偏差,挫败感便油然而生。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控制二分法":将事物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对可控之事全力以赴,对不可控之事坦然接受。
这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生存策略。
我母亲那代人对此体会尤深。
她常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潮时,邻居张叔叔整天唉声叹气,抱怨命运不公,而李阿姨第二天就去菜市场支了个摊子卖早点。

"现在张叔叔还在领低保,李阿姨已经开了三家连锁早餐店。"
母亲总结道:"日子好不好,不全看遇到什么事,更看你怎么对待这件事。"
当下社会,信息爆炸使不确定感被放大。
股市波动、行业变革、国际形势、甚至气候变化,都在提醒我们世界的不可预测性。
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内心定力:做好手头能做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所谓脚踏实地,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认清边界后的从容前行。
就像农民耕种,能控制的是何时播种、如何施肥,不能控制的是天气变化。

但他们不会因为可能到来的干旱就放弃春播,而是在每个环节做到最好,同时做好应对各种天气的准备。
回到最初那位被裁的朋友。
两周后,他告诉我已经开始接一些freelance 项目,同时系统学习新技能。
"突然发现,上班时太忙,很多想学的东西都没时间接触。现在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有了更多可能性。"
他的语气中重燃希望。
人生如舟,可控的是划桨的力度与方向,不可控的是风浪与水流。
智者不会因风浪而放弃划桨,也不会因急于到达而忽略沿途风景。
半杯水放在面前,悲观者看到只剩半杯,乐观者看到还有半杯。
而真正通透的人会明白:重要的是我是否口渴,以及接下来要如何取到更多的水——这,就是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