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好奇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一所学校里的学生,有些人考试每一次都能考取满分,但有些人在考试的成绩上却每一次都科科不及格,或者在同一个班级里会有一些人可以一直名列前茅,但同样的也会有一些人每次都是吊车尾的存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情况的发生呢?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一些考试考满分的人和考试不及格的人所接触的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信息接触量和他的学习成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考试拿第一名的同学也不是因为比拿第二名的同学多读了几本书才拿到了第一名的,一定有着其他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成效。而我认为这一个因素就是一个人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习方式大部分的人都会感到非常的熟悉。 因为在大学的期间,学校里的学长们给予我们最多的一个建议就是要学会聪明的读书,不要勤劳的读书。其实这句话主要的意思就是随着学习方式的不同,会让学习的成效变得更为高效。比方说一个掌握了好的学习方式的同学,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时间所带来的学习成效,等同于其他的同学学习了10个小时的成效。所以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会直接的影响他的学习成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就这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真正做到的人却是那么的少呢?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呢?答案是他们对于学习的认知。而这次我想重点的对比高效学习和低效学习对于学习方式的认知偏差,以及背后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第一个认知偏差:记忆重要还是理解重要
记忆和理解是我们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两个必要的方式,而不同的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倾向于这两种方式的其中一个。比方说试着想象一下,如果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学习运用一门新软件的话,你会更倾向于运用记忆还是理解的方式来学习呢?高效学习的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采用理解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会尝试着搞清楚事物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例如他们会搞清楚为什么输入信息的时候需要按这一个按钮,而低效学习的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则会更倾向于采用记忆的方式,比方说他们会记忆输入资料的时候要按什么按钮,输出资料的时候要按什么按钮等等之类的,而为什么说理解是高效学习的方式,除掉一些大脑其实更擅长分析,而不是记忆的原因。 往深一点的层面的话,其实你有没有发现以记忆的方式来处理信息的话,只能处理相同的问题。比方说我们只记忆如何输入和输出资料,但如何合并就不知道了,但以理解的方式来处理信息的话,这可以一次性的解决很多相同的问题。例如系统在这里给出一个按钮,让我们输入资料,那么在这一个按钮的附近一定有一个合并的按钮的存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记忆对信息的处理会停留在这是什么层面,而理解对信息的处理则会去往为什么会这样的层面。 别人学1本书有10本书的效果,而你学10本书却只有1本书的效果。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第二个认知偏差:全学完还是学重点
或许这么说你会更理解一点,想象一下你读书时候的习惯是一定要每一个章节都看,或者每一页都要看,还是只看自己有需要的章节就可以了。就算是挑着章节看也没问题。高效学习的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倾向于学习重点内容就好,于是他们会在书里面学习自己需要的章节内容,不要求自己一定要读完整本书,而低效学习的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想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完,也就是每一个章节都要读完,不然的话就会有好像漏掉一些知识的感觉。 为什么说学习重点内容是高效学习的方式?请问你一个问题,你去年所读的书籍的内容你还记得多少?或者问你一个简单一点的问题,你还记得去年你读过哪些书吗?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已经忘得差不多自己去年都读过哪一些书了,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人类的大脑会下意识的遗忘掉那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信息内容,这也意味着按部就班的学完整本书的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所学习的内容都会被遗忘掉,所以学好自己当下所需要的内容就可以了。未来的事情不用去管它。
第三个认知偏差: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在学习效率金字塔中,主动学习指的是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会主动的以提问或者其他的方式来对信息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内容而已。比方说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你会只是通过读书或者听课的被动方式来学习,还是会在课后通过问问题或者教导别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高效学习的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知识给实际的运用出来,主动的去验证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的实用性,看自己还有哪里是没弄明白的,而低效学习的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会被动性的接受知识,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已经是全部了。 为什么说主动学习是高效学习的方式?同样的问你一个问题,你了解我知道跟我会了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吗?或者这么说你会更明白一点,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脑海里好像知道该如何的解决,但怎么也用不出来。很熟悉的感觉对吧?其实我知道跟我会了之前有一个鸿沟,而这一个鸿沟就叫做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看完我的文章之后的当下觉得自己懂了,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却懵了。那么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只是输入却没输出的话,无论你学习再多的知识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价值。 因为你学习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知识而已。
第四个认知偏差:根据时间来记,还是根据结构来记
这个认知偏差其实主要是体现在了对知识的储存方式上。比方说想象一下在做笔记或者储存知识内容的时候,你是会按照学习知识的时间,例如昨天学了什么,今天又学了什么的方式来进行记录,还是会按照知识的结构,比如这一个是心理学知识,那一个是经济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储存。高效学习的人在储存知识的时候会按照知识的类别来进行储存,例如心理学的知识要储存在这一个笔记本里,市场学的知识则储存在另一个笔记本里,而低效学习的人在储存知识的时候会按照学习知识的时间来进行知识储存,于是按照日期的方式来储存或者做笔记。那为什么说按结构记是高效学习的方式,跟你说一个场景你就明白了。如果说你新买了一个房子,需要往里面搬1000件的新家具用品,你会使用以下的哪一种方式来放置你的家居用品呢?
第一种方式按功能区来放置,比方说书架上放书、洗漱台上放牙膏牙刷,衣服放进衣橱里,这样的话就算你家的物品有1000件以上,不能够准确的把它们找出来。第二种方式按照购买时间来放置,比如你今天买的衣服就从里面的房间开始堆,明天放着书本,后天买了牙膏牙刷就紧挨着衣服放,这样子到房间全部堆满,但是没有人会用第二种方式来收纳自己的物品,因为即使规规整整的把所有物品都放好,但东西多了你就什么也找不到了,而这一点在知识储存方面也是一样的。
第五个认知偏差:知识点是累积还是连接
有没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那就是明明整本笔记本里面都是满满的相关资料,遇到问题的时候打开笔记本却还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笔记本里的知识点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无法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也就是在知识的处理层面上出了问题。而事实上高效学习的人在处理知识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在知识点的连接上,也就是一个知识点如何和其他的知识点产生联系,而低效学习的人在处理知识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在知识点的累积上,也就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点满满一本书的笔记内容就是他们的象征,而为什么说知识连接是高效学习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你学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叫做《清单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防止失误》然后该怎么用,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点的话,或许你会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但如果这一个知识点跟任务管理产生联系的话,你就会知道把清单应用在任务管理方面的话,可以加强任务的成功率。而如果这一个知识点和旅行产生联系的话,那么你会知道在旅行前需要准备一个检查清单,以防忘了带东西,一句话概括就是单个知识点的价值会被局限在特定的场合里,只有当知识点发生了连接的时候,可运用的场景和价值才会无限的增加。
第6个认知偏差:怎么学还是学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很争议的话题,到底是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比较重要,还是懂得如何学习比较重要?在这里想试着让大家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觉得对于你来说学什么还是怎么学?哪一个比较重要?其实在这件事上高效学习的人会认为怎么学比学什么更加重要,也就是说他们会更愿意地花时间去学习如何学习。而低效学习的人会认为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从而导致了他们会直接的去学习想要学习的知识。而为什么说怎么学习是高效学习的方式,跟你说一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假设有两个人在一座荒岛上,而他们想要前往大陆的方法一共有两个,第一个是直接游到附近的另一处荒岛,然后再以那一处的荒岛为基点,继续游向下一处荒岛,这样不断的朝着大陆前进。 第二个把时间都花在造船上,等船造好之后直接前往大陆。从短期上来看,选择第一种方式的人在前期的时候会占据优势,但长期下来这个优势会不断的被拉近,甚至是被超越,而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所以长期的表现是最重要的。
第七个认知偏差,怎样才算是自己的知识
这是一个习惯层面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体验。比方说每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很好的文章,都会有一键点击收藏的行为,可见收藏的知识之后,虽然我们很少去回看这些知识,但总有一种好像自己已经学习到的感觉,但这些知识真的是属于自己的吗?高效学习的人会认为自己能用的知识才是自己的,低效学习的人会认为只是收藏或者购买的知识就是自己的了,当然相信大家都知道能用的知识才是自己的,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但为什么低效学习的人还是会认为收藏或者购买的知识就是自己的呢?答案就在于收藏或者购买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缓解知识焦虑症,而这一个缓解的过程所带来的错觉会欺骗人类的大脑,让大脑产生出一种已经学习到了知识的感觉。
最后来一个总结,高效学习和低效学习之间相差的不是信息接触量的不同,而是在学习方式上的不同,而导致学习方式上产生差别的本质原因在于学习认知上的偏差,一共有7种认知偏差,而在人生道路上落后一步结果可能就会步步落后,只有拥有高效的学习能力才是唯一的竞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