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一本韩国作家赵南柱写的书《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讲的是一名韩国女性金智英,从出生到结婚生子的经历。这本书引起巨大反响,后来被拍成同名电影,由韩国演员孔刘和郑裕美主演。
金智英出生于1982年,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她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她们一家住在一个33平米的平房里,奶奶和她们一起住。一般我们说到重男轻女,好像都是在农村才会有。可金智英的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仍然严重。
金智英的妈妈吴美淑生了两个女儿后,怀了第三胎查出来是女婴,夫家不满意。吴美淑就堕掉女儿,怀孕第四胎是儿子,才生了下来。第四胎,就是金智英的弟弟。
金智英的弟弟得到奶奶的偏爱,什么都是弟弟优先。金智英偷吃弟弟的奶粉,会被奶奶打。好吃的煎豆腐、饺子、猪肉圆煎饼,也会先送进弟弟嘴里,金智英和姐姐只能吃碎屑。还有衣服和生活用品,金智英的弟弟也是用最好的……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很常见,特别是有儿子的家庭,几乎什么都是儿子优先。比如我们家,我小时候因为成绩好受到偏爱,还不觉得我们家重男轻女。等长大后,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了:我爸爸给我弟弟钱,支持我弟弟开汽修店,支持我弟弟买房子。
而我和我姐姐呢,差不多就是在外流浪,自生自灭。平时就算关心我,也就是以催婚的名义关心我,想赶紧把我嫁出去了事。小时候以为自己是爸妈手里的掌上明珠,长大后,却成了父母眼里“泼出去的水”。所以,到了年关,最怕别人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这个问题容易让人悲伤。
2
不说我了,继续说金智英。金智英一路历经坎坷,跌跌撞撞长大。
读小学时,她被邻座男同学霸凌,她不想和男生坐一起,老师却说“智英啊,老师早已看出来了,难道你还没看出来吗?他是因为喜欢你啊”,还说男孩喜欢女生,就会欺负她。真无语,这是什么逻辑?那男孩要是喜欢老师,是不是得把老师打一顿,才能证明对老师的喜欢?
不过,像这种看法,在中国也并不鲜见。聚会时,大家讲起小时候的事,有的男生也会说自己小时候调皮,喜欢一个女生就是要欺负她。呵呵了,父母们就是这样教育男孩的吗?
金智英的班级选班长,也是男生优先。我读书时,也是一样的遭遇,我竞选票数第一,可是老师却让另外的男生当班长,说女生不适合当班长。关于这个事情,我还愤愤不平写过文章。
最近有个新闻,芬兰新政府,都是85后美女治国:芬兰的总理、教育部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都是30多岁的年轻女性。
网上的键盘侠大呼“不得了,世道变了,怎么都是女人治国”。可以前都是男的执政,怎么人们不觉得奇怪呢?既然平时大家都说男女半边天,可怎么到了执掌权力的时候,却没有女性的位置呢?
金智英读初中时,有一次上补习班结束,坐公交车回家,被一个男生尾随。她借了旁边女子的电话,给父亲发信息求助。父亲来接她,回家后却斥责她“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说话、为什么裙子那么短”。
这种事情,在中国也很常见。女性一旦受到什么伤害,别人就会说“还不是你自己有问题,不然怎么会欺负你”。真是搞笑,明明是坏人们侵犯了女性的人权,为什么人们却要指责受害者?天理何在?
金智英考上首尔一所大学,读人文学科。毕业后找工作,困难重重。好不容易有了面试机会,中年男理事却用“客户摸大腿,你怎么办”的难题阻挠她们。后来金智英终于找到工作,工作没多久,却面临婆家人喋喋不休的“催生”的问题。 为了不再被唠叨,金智英的丈夫郑代贤建议还是生个孩子。
金智英生了个女儿,和丈夫商讨后,发现还是需要一个人辞职在家里看孩子,这个人只能是金智英……
在家照顾孩子的金智英,疲惫又辛苦,出去喝杯咖啡,也被路人说她是“妈虫”。再加上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她想找份工作补贴家里,也未能如愿。种种压力之下,金智英患上了抑郁症,有时候会换成别人的口气来说话。
说起来,金智英的老公还算是有点体贴的,起码不会像一些“丧偶式育儿”家庭那样的老公,回到家两手一抄,只顾着自己玩手机打游戏,不看孩子也不做饭。可即便如此,金智英还是被生活压得动弹不得。
《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的结局是,诊所的精神科男医师了解到女性生存的困境后,依然做出决定: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我暗暗决定,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
这真让人绝望,看不到女性的出路在哪里。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沉重,不敢再去翻看。
想一想,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无数女性过着这样的人生。从小到大受尽屈辱,处处遭到性别歧视。就算你服从社会规则,生娃带娃,别人依然不会尊重你,会说你这个家庭主妇靠老公养着。你要是不生孩子,一心在职场打拼,人们会说得更难听。
3
什么样的女性,才能免受恶评呢?大概就是“家庭事业完美兼顾“的女性,舆论对她们才会友善一点。然而,能做到家庭和事业完美兼顾,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女性是普通人,社会却要求她们做三头六臂的超人。经常看到一些优秀的女企业家、女演员们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你是如何做到家庭和事业兼顾的”,她们现在都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回怼记者:为什么你们采访男性时不会问这个问题?
女性想要拥有一切,太难了。
安妮-玛丽·斯劳特是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首位女院长,2009年初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她被誉为“美国职业女性TOP1”。她也面临着平衡家庭和事业的问题。
她在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时,她的丈夫安迪和两个儿子居住在普林斯顿,因为孩子们已经融入了那里的生活。安妮-玛丽·斯劳特的丈夫安迪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平时可以更多地照顾家庭。
可安妮-玛丽·斯劳特自己,每个月只有一天休息时间,很难照顾到家庭。她的大儿子由于缺乏照料,出现了行为问题,数学挂科,还和父亲打架,之后还被学校勒令休学,被当地警方带走。
为了让家庭恢复正常,安妮-玛丽·斯劳特决定辞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的职位,回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当教授。这样她就有更多自由时间,照顾到家庭。
就算她还有一份全职工作,而且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她身边对她寄予厚望的人还是有点失望。这些人认为她辞去政府公职,花更多时间照顾家庭,令人遗憾。
安妮-玛丽·斯劳特认为,女性对“拥有一切“的追求不切实际,因为人的时间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女性可以试着选择放手,把照顾孩子的重任交给男性,认可男性做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对他们做过多干涉。
女性也应该放弃自己对于男性的期待,别总期望男性是霸道总裁,可以解决一切现实问题。女性也应该多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女性的诉求被听到,而不是常常保持沉默。
除此之外,社会还应该建立“关爱网络“,比如说提供儿童和老年人关爱服务、加大幼儿教育投资、为单身父母提供资金与社会支持等等。个体的能力是弱小的,女性要承认自己的脆弱,意识到自己不是全能的超人。女性需要帮助,要发出求助的声音。
《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书的结局是灰暗的、绝望的,很多看过此书的女性,纷纷表态自己将来要选择“不婚不育“的人生。
包括我自己,本来就对婚姻和生育很恐惧,看完这本书,更加恐惧了,觉得结婚生娃真是个巨坑,还是离远点比较好。
如果这个社会对女性如此不友善,那女性完全可以拒绝大众设定好的人生轨道,自己重新走出一条路来。不婚不育,就是对常规人生道路的一种反抗。最起码,不会陷入到金智英的窘境。
不过,《82年生的金智英》电影版,还是给人一些希望。在电影中,金智英的丈夫休了育儿假,可以照顾女儿。金智英终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作自己的人生故事,她的作品还发表在杂志上。
金智英们的出路何在?女性们的出路何在?其实并不难:关爱女性,尊重她们的自由意志,让她们自己做出人生选择,不要打压和贬低,而是提供爱和支持。这是最好的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不止对女性如此,对其他人也应该如此。这也是一个社会未来的出路: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平等的、充满爱的,这样的社会,才会迎来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