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上了花白老师的写作课,才刚一节,就感觉受益良多。课后花白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位自己最喜欢的作者的文学鉴赏。
这个主题真是难到我了,我看过的书不多也不算少,可我这人有个毛病,我读书时,只对书里的情节感兴趣,几乎很少留意作者。让我写最喜欢的作者,首先我得有一位最喜欢的作者呀。
可是我喜欢谁呢?我觉得亦舒笔下的喜宝很灵动;东野圭吾的推理也很震撼;冰心、鲁迅这些大家的文字当然更经典……可是他们好像都不算我喜欢的。
为了找到我喜欢的作家,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看过的书名都列出来,努力回想每一本的情节,对我撼动最大的书,一定是我最喜欢的。
就这样,我选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这两本书还是我在高中无聊的物理课上偷偷翻阅的,时过境迁,我仍然能感受到作者饱满的情感和读完时的豁然及开阔。
巧而又巧的是,这两本书的作者竟是同一人——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不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让书里的情感历久弥新的呢?
我再次翻开这两本书时发现,他常常喜欢把大段的笔墨放在事物的描写上,比如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他让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见面之前,定要仔仔细细的对周围的环境描写一番,然后再安排两人相见。
“她穿着一件针织长袍,许许多多的褶皱从肩膀处垂下来,就像古希腊女子穿的袍子。她头上戴着新鲜的栀子花编成的花环,看上去就像一位头顶王冠的女神。”
……
“忽然有一天,在一月份的一个下午,姑妈将手中的活计放在椅子上,把侄女独自留在门廊旁边,留在了那散落一地的黄色杏树叶之间。这也许是一个次故意安排的好机会,受这个鲁莽假设的鼓舞,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穿过大街,来到了费尔明娜·达萨面前。”
我读到这里时,似乎看见了两位主人公会面的场景,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就连费尔明娜·达萨旅行时所带回的物什也要细数一番。
于是,我不但看见了两个年轻羞涩的灵魂相见,我还看见了19世纪哥伦比亚的的贵族,年轻瘦小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美丽孤傲的费尔明娜·达萨,热闹的代笔人门廊,夜晚清幽的物业码头,奔腾的马格达莱大河,霍乱时期欧洲文化的流失和传承……
全书总共401页,好像380页都是为了给后20页做铺垫,通篇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转换场景,不动声色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点也不啰嗦和无趣。
直到结尾,高潮迭起,内心的澎湃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我还记得在那张小课桌下,我看完时的长怔。
我记得花白老师讲《霍小玉传》的时候,说:人类的情感和审美,其实都是相通的。其中的内核历经时间与空间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从前讨喜的题材,今天依旧不会过时。
我想《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作者通过对细节无微不至的描写: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的变换,一段内心独白接着一段内心独白的叠加,经过时间的侵蚀,仍能传递给我过程之中的温婉,高潮迭起的澎湃。
《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对我日后写作习惯的影响很大,我也总喜欢把文章的细节填满,慢慢的叙述一件事情,然后用堆积的力量去感染别人,感受娓娓道来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