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才子皆风流,在唐宋时代更盛,但文人的风流大都有度,总以仕途正果为重,风月场上只是茶余饭后的生活调节而已。 但大词人柳永则不然,他的词写得风流雅致,开慢词去调之先河,盛誉历史,而他的风流名声也象他的词一样地流传千古。柳永之名似乎是风流才子的象征了。由于他的风流名声历代受到一些所谓的正统文人的轻视甚至谩骂。但是我却不以为然,一个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的一生中现示了他的真情实性,他那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放荡性格也不是任何一个封建文人所能做到的。
柳永是秦楼楚馆的长客,他与舞女歌妓的关系非同一般,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为她们写的,并且通过她们而传唱出去。同时在和她们的悲欢离合中更使词人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也更加细腻,贴切,更加感动人心。 由于柳永的风流而误了功名前程,相传,宋仁宗因为柳永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词故心中不悦,值柳永去应试,便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一席调笑眼看快到手的功名成了泡影。此后柳永更加放纵个性,自嘲“奉旨填词”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浅斟低唱的秦楼楚馆了,把心中的情感都发泄在舞女歌妓身上,为她们歌作,为她们流泪为她们欢心。在迎来送往中道尽了人间的真情。
风流误前途,但他的风流也成就了他那不朽的词章。
同时柳永也是一个重情致性的人,所以深得歌妓舞女的喜爱,在他落魄时是她们在爱着他,供养他,并给他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诗情,使他的词作达到了辉煌。
柳永的一生坎坷艰苦,但他一生都把功名看得纸薄,纵情纵性,穷困一生,到头来也只有那些深爱他的歌女们为他送终安葬了。你看“永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歌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冢,谓之吊柳七”
一代宗师就这样在歌妓们的温情中长眠。
柳老七的人生算不得高尚,更与伟大无缘,但是人活天地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为何总要追求浮名呢,只要活得自然真性又管他许多呢!我爱柳老七爱他的美丽词章,更爱他的风流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