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十一总校校长 李希贵 《关于教育的真相》,有所感触,和大家共勉~
1、学校的定位是什么?
学校是孩子走上社会之前的社会。
在学校期间的体验是不分好坏的,每种体验都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价值。
需要在学校这个环境下,学会脱离父母的照顾,自己与同学相处,学会发生矛盾时,如何沟通、处理;学会和他人分享;学会尊重他人。不仅仅是学习,因为学习是终生的,并不局限在学校这个环境下才会发生。
2、课程如何设置?
帮助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展开人生的宽度。通过各种个样的课程,越来越多的探索自己的可能,越来越清楚自己的选择。
通过供求两个方面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1)供: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成长路径、需要的社会场景;
(2)需:真实社会生活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帮他选择一个合适的赛道,这是保证他未来人生持续成功的前提,因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对了。
让我想到的第一个次就是“眼界”,孩子只有见识广了,才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总是把孩子固定在一个落后的赛道,他可能就发现不了别的赛道了。
我想即便是在十一中,没有考上名校的学生,当他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也一定会比别人更坚信自己。
就像电影“Matrix”的一段对白:
Did you always know?
No, I don’t,...... but I believed, I believed.
3、上学是为了什么?
上学不是来背书刷题,上学是学会认识世界、学会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CEO。
只有在选择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选择。一定是靠自己体验,才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小朋友在大班的时候有个课程叫做「小脚走四方」,每一期圈定的国家都是小朋友们自己选择的;秋游的地点是投票选择的;每期的才艺表演是自己报名的......
前段时间听了罗胖的“你逃出你的高考模式了吗?”其中提到,过了高考的山峰,来到平原之后,还是有很多选择,很多考试。既然学校就是走上社会之前的社会,到了社会要做很多选择,那么在上学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学会选择。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有机会选择,并且会选择。
4、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
英国著名作家罗宾逊说:人的潜能犹如矿产资源,埋的很深。当发现孩子短板的时候,要尽快去寻找他可能发展出长板的地方。
帮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通过学会选择和放弃,来真正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里面边装配动力、边安上刹车。
成功者必然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始终愿意学习,然后不断的去自我成长,接受新的事物。
英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终生成长,从未长大。”
有个事情特别印象深刻,因为工作调整,近期的工作变动很大,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从运营的底层逻辑想到做事情的模型,压力山大。但有句话让我很感触,“做运营的人这么多,但是能够到达金字塔底层的人很少,真的是因为大家能力上的差异吗?”,其实细细品尝,并不是,会发现周边工作有所成的,大都是一直学习,不断探索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大学,越过山丘,就不想去学习了,因为从未树立终生成长的意愿,没有找到让自己“可以伟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