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待中迎来了读书会的开始,读书让我们开始明理、觉知,提高认知,创造不一样的生活。说到底,读书是让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内心,身心合一,走向完整而非完美。
今晚由我们智慧绽放的苑姐做分享。她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知到做到,拿到力量。引领着大家把学习做为终身成长的大事,她是这样子做得,也是这样子活出精彩,让自己绽放的。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品质:谦虚好学、愛思考、行动力强、有长远思维等等。
老师带领我们先回顾了《非暴力沟通》前面的四要素,接着具体详细地解读了第六章“提出请求,丰盈生命”。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提出请求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在表达了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提出一个明确的请求来满足需要。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才能让别人更愿意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呢?老师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详尽诠释:
一、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比如:课堂上,老师请求学生说:“不要吵了!”但是,效果却不佳,学生也许更吵了,原因是不要吵干嘛呀?如果老师说:“大家坐好把书翻到第几页,开始上课!”我想大家立即响应,也不吵了。
除了使用正向语言,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表达含糊不清或过分抽象、模棱两可,他人很难知道如何去行动。有一则漫画描绘了一个男人跌到了水里,他一边挣扎着往岸边游,一边冲着岸上的狗喊道:“拉西,快去找人帮助!”在第二幅画中,他的狗躺在了心理医生的沙发上。这是因为“帮助”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
最后,老师还举例说明含糊的语言如何妨碍了对自我的清晰认识。
二、有意识地提出请求
有的时候,表达清晰的请求也许无需过多言语。例如,你正在厨房里,在客厅看电视的妹妹喊道:“我口渴。”在这种情况下,多半她在请求你给她从厨房倒一杯水。
但有时,我们在表达自己的不快时,却误以为对方能明白我们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我不是让你在路上带一些黄油和洋葱回来吗?!你怎么忘记了?!真气人!”也许,妻子的意思是希望丈夫再去一趟商店买东西,但丈夫却很有可能将太太的话视作对他的指责。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并不清楚我们想要他们做什么。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对提出什么样的请求缺乏意识。我们和他人说话或者谈论事情,却并不知道如何开展一场对话。我们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话丢给他人,将他人当作垃圾桶。如果他人无法分辨出讲话的人想要什么,则会苦不堪言。
人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我没有什么请求。”“我只是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但在我看来,不论我们在对另一个人说什么,都希望他人有所回应。也许,(1)我们期待对方的理解,希望对方能同理我们,与我们连结。(2)我们也可以请求对方给予我们一些坦诚的回应,来了解对方对我们的话有什么样的反应。(3)我们还有可能请求他人采取某种行动来满足需要。我们越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越是能够实现所想。
三、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我们的本意和他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通常我们会在对话中捕捉线索,来确定他人是否理解了我们的意思。但如果不确定,我们就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请对方告诉我们他们听到了什么,以便在有误解的时候做出修正。有时,简单地问一句“这样清楚吗”就够了。但有些时候,即便对方说“是的,我明白了”,我们还是无法确保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意思。这时,我们可以请对方再多回应一些,这样,一旦对方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或者有所遗漏,我们就有机会做出补充。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很少会提出这样的请求。当我强调请他人重述我们的话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时,人们通常担心有人会这样反应:“你觉得我是聋子吗?”“别跟我玩心理学的那一套!”为了避免这样的反应发生,我们可以先向他人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清楚表明这不是在测试他们的聆听能力,而是核实我们是否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然而,如果对方说“我听到你说什么了!我又不是傻瓜!”我们依然可以继续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并选择用言语来询问:“你有些生气吗?因为你希望我相信你理解了我说的话,对吗?”
四、请求诚实表达
在诚实表达了自己并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多半会很想了解对方的反应。请求他人给予诚实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对方的感受和感受的原因
有时我们想要了解对方听到我们的话有什么感受以及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一种可能的请求方式是:“听到我说这些,你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呢?”
对方的想法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在听了我们的话之后有什么想法。这时,重要的是说清楚我们想听的是哪方面的想法。例如,可以问对方:“我想请你谈谈我的提案是否可行。如果不太可行,你认为有哪些阻碍因素?”如果我们只是宽泛简单地问:“你对这个提案的想法是什么?”而不是具体说明想要哪方面的回答,对方也许会长篇大论,说的却不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对方是否有意愿采取特定行动
还有些时候,我们想要知道对方是否愿意采纳我们的提议。我们可以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需要清楚自己希望对方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并且清晰地提出相应的请求。
五、区分请求与要求
如果人们因为没答应我们的请求而受到责罚,他们就会将我们的“请求”视为“要求”。在听见要求时,一个人通常只能看到两种选择:屈服或者反抗。无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就很难友善地回应我们的请求。
如果希望他人相信我们所提出的是“请求”而非“要求”,我们可以向他人表明希望他们出于自愿来回应请求。例如,我们可以说:“你是否愿意做……?”而不是:“我想要你做……。”总之,要让他人明白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是即便在他人拒绝时我们也能同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同时,我们选择“请求”而非“要求”,并不意味着在他人说“不”时,我们就只能放弃自己的诉求。选择请求意味着,我们首先同理他人为什么没有说“是”,而不是要说服他们必须答应我们。
六、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
要表达真正的请求,我们还需要知道请求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改变他人来寻求自己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一个适当的工具。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他人的改变和回应是出于自愿和善意。非暴力沟通的意图是,建立一种基于坦诚与同理心的关系。只有当他人相信我们将彼此的关系放在首位并致力于满足彼此的需要时,人们才能够相信我们所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而非伪装的“要求”。
在提出请求时,我们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带着这样一些不假思索的想法。如果有,那么我所提出的“请求”就会变成“要求”:
·他应该自己把房间打扫干净。
·她应当按照我说的做。
·老板理应给我加薪。
·我有理由让他们留得更晚。
·我有权多休几天假。
如果以这样的想法来表达需要,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请求,我们势必会指责他们。
非暴力沟通的意图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而是帮助双方建立坦诚和有同理心的关系,最终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苑姐的分享非常滋养,从自己身边的故事出发,源于书本,高于书本,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相信大家能够汲取智慧力量,也开启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