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以前听到时将信将疑,一笑而过,觉得没有太多科学依据。后来通过学习,刻意练习也确实习得很多东西。但最近读到这本《父母的语言》才感受到即使无论多努力,能改变的都是那些看的见的,那些看不见的却依然深深的刻在骨子里。比如我们身上总是有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是由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30年的科学研究结晶。因此这本书也为3岁看大,7岁看老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首先,什么东西最值钱?对人类来说,空气最值钱,但却看不见。对这本书来说,讲到对小孩来说,语言词汇最值钱,但却最容易被忽视。借用在医学的两大发现,麻醉和消毒来说,麻醉解决的是疼痛感,而消毒解决的是看不见的病毒,哪个更重要?当然是消毒,因为病毒足够致命。同样,在孩子身上,我们能对其投入的无非是物质条件、教育资源等等,但那些是看得见的,那些是在小孩上学后,发现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有差异的情况下,才想着要去解决的。那小孩的不可见时期是什么时候呢?答案是三岁以前。
三岁以前,小孩几乎说不完整一句话。用大人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小孩三岁以前学到的东西比一辈子学到的还要多。三岁里,小孩学会了走路,控制自己的手抓到东西,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语言等等。并且,孩子说的话里95%以上的词汇跟父母是一样的。因此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这是毋庸置疑的。语言词汇带来的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三岁以前接触到的词汇量越多,正面的积极的越多,差距就会被拉开。孩子小学三年级的读写水平,决定了以后上什么大学。这再一次验证了7岁看老。
那作者是如何发现词汇对孩子的影响的呢?作者在给失聪婴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发现,其中一个长大后,可以跟正常人交流学习,而另外一个却上了残疾人学校。在相同医疗条件下,却有不同的结果。因此作者去研究了他们的家庭,发现了不同,并且已经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
研究表明,13到36个月的孩子,在脑力劳动者的家庭是每小时487个词汇,在工人家庭是每小时301个词汇,而接受福利救急的家庭是每小时178个词汇。三岁的孩子,累计掌握的词汇量依然差距很大。在脑力劳动者家庭中,正面的积极的词汇量要多余负面的。而其他家庭否定式的、命令式的比较多,如不能、不许、不能够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而词汇塑造了差别。
我们知道大脑是由很多神经元组成的,小孩在婴儿时期就建立了很多神经元连接,但如果某项功能长期不用,就也会断掉很多神经元连接。因此,在越小的时候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如何跟孩子对话呢?
《父母的语言》给出了3T的原则。
1、共情关注。就是跟着孩子的节奏走。比如给孩子念绘本,孩子却指着床单,这时候不应该对孩子说给你念绘本呢,你怎么不听,而要说,这是床单,白色的,摸一摸什么感觉。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堆积木,颜色、外形、重量等都要用儿向语言。同时要观察、理解帮助。如孩子要抱抱的时候,可以说,你是不是想爸爸了,你希望爸爸抱对不对?
2、充分交流。这是指要不断给孩子解释,延伸他的想象力,延展他的语言。如解释事情的时候,避免用代词,如这个、那个等,同时可以脱离语境,比如等会要是发生什么事情,我们该怎么办等。以此可以丰富谈话。在孩子学会讲一两个词的时候要帮住孩子扩展。当孩子说抱抱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是不是累了,想要爸爸抱抱对吗?这样孩子以后就能说出整句话了。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导游,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3、轮流谈话。最主要的是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说话,而要说出因果关系。不要用诸如,老实点、不要动等词汇,要更多的给孩子解释说明为什么。比如炉子很烫,会烫到手,这样孩子就能会为什么存在不许的事情,让孩子懂得规则,拥有自控力。而命令的语气会让孩子不敢去尝试。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如何让孩子呆滞,里面就讲到,丢给孩子一个手机或电视,是非常不负责的。因为手机电视是没有反馈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打了我们一下,我们会生气,孩子就知道,这是不对的,在一次次尝试中,最终知道了这件事情。但是如果在手机电脑里面看到打人,孩子会觉得没什么,因为电视里的熊大熊二被打了过几天就好了。
那父母的语言,这些词汇,到底能影响到哪些呢?
数学。我们普遍认为男孩子的数学比女孩子的数学要好,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跟小女孩谈话的时候,很少涉及到数学和空间,大都是好不好看,颜色怎么样,聊的都是情感、感受等。但是跟男孩子聊天的时候,基本就是数数。其实如果不把女孩当女孩养,长大数学是没问题的。当然,我们可以这样。比如系扣子,第一颗、第二颗、第三课...现在给爸爸指指哪课是第二颗。加入空间的概念就可以说,这是一个圆球,你默默圆不圆。
思维模式。当我们总是用宝贝你很棒、真了不起等去夸奖天赋的时候,会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就提到过,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只有告诉孩子,你的能力是来自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刻意练习与打拼,孩子才会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且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才会往好的方面去想,让其变好。
自控力。这一点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只有孩子知道了因果关系,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
善良、同情、道德。我们说不要去评判一个人,这无论从思维方式来说还是同情、道德、善良等方面来说都是正确的。我们要基于事情的评判。比如你是一个不负责的人,就是一个全盘否定,而说就这件事情而言,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
在这个日益严峻充满挑战,但教育资源又不平衡的社会里,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不要等到孩子上小学了才去考虑买学区房,才觉得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差距。我们要从小开始。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在三岁以前父母愿不愿意跟孩子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