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花,来自康村的一个99%的人都没听说过的专业的学生/花样作死冠军/搞笑艺人。
这是我在康村度过的第二个学期。
如果你问在康村上学的人,在康村,最需要适应的东西是什么?
可能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
天气。毕竟说下雪就下雪、积雪深过膝盖不是事、从10月下到5月、下多大雪都打死不停课的气候,不是那么好熬的。
(虽然西风把五大湖的水汽带过来导致降水量不小,但是这个地方的气候名称依然叫温带大陆性气候,好气哦)
农村的地理位置。康村所在的汤普金斯县,91%以上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农业用地;康村所在的“城市”伊萨卡共34000人口,其中16000是学生。没有大商场没有电影院没有高档餐厅还好说,美国大型银行BOA, Chase全都没有,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所以我现在办的银行卡来自Tompkins Trust Company, 真·农村信用社)
语言和文化。听英语,讲英语,写英语,以为这样可以适应校园生活了,结果一看你的美国同学们组织的社交活动,除了喝酒还是喝酒。
(如果你不满21岁,你是不能喝酒的,那么我估计你的美国同学还是会有趣一些。)
学习。从国内高中到国内本科,我们学会了接受【两节课就是一个上午】。从国内到了国外,我们还要学会接受【三门课就是一个星期】。选三门课可以过得比较舒服,四门课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五门课请你这学期给自己先买个保险。
(虽然每次都口口声声地说“我要是再选5门课我就是大傻子”,但flag就是用来打脸的)
(而且老师脑子聪明/老师长得帅的课,真的是让人无法拒绝啊)
如果我是在上个学期、刚刚进入康村的时候看到这些答案,我会说它们是对的。
现在我仍然觉得它们很对,但是经历了一个学期,我发现在这些需要适应的困难中涌现出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涌现特质叫做:孤独。
比如气候,所有的北京人都在羡慕康村下雪了,北京还什么都没下,但是康村在山上,下过雪之后的山路谁走谁知道,摔了两个跟头之后,你会觉得北京没雪其实真的挺好的(当然,干旱是不好的,让我们真心祝愿,北京在春节到来之际,能久旱逢甘霖)。
比如农村的地理位置。汽车4小时到纽约、4小时到多伦多、7小时到波士顿的距离,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每逢节假日倒是能出去逛逛,但因为康村什么都没有,除特殊情况之外吸引不了任何人过来,所以期待你的小伙伴来看你……你为啥不期待一下《生活大爆炸》突然决定出第13季呢?
(综合前两条,有一种痛苦叫做:在康村温暖如夏的一个冬日,你的小伙伴不远500公里到了康村问你在不在,结果你恰好在中国南方没暖气的寒夜里大雪纷飞)(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比如语言和文化。个别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不爱参加活动”真的是一个很无聊的指控。允许你们组织活动的时候不动脑子还美其名曰“这是你应该融入的文化”,就不允许我们这些外国人当《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了?
比如学习。在康村,选课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小幅度转专业也不难。但是,当你和你的好朋友的课表重合度不到20%的时候,约一顿午饭并不容易,写作业找队友总是要从零开始,而到了期末,眼看着考试周第一天座无虚席的图书馆一天一天地变得空旷,你却仍然要踏踏实实地看数据,写论文。
以上这四种情形,以及这四种情形以外的校园生活的任意一个瞬间,都能让你突然心生感慨:
啊,我真的好孤独啊。
但是,我把记录康村生活的流水账命名为“孤独学导论”,不是为了说孤独的康村儿童是多么的惨。因为孤独本身是一种迷人的东西。细心感受孤独,你会发现康村的孤独也别有一番滋味。
上周我们开学了。距离今年开学还有三天的时候,康村降下了40+cm的大雪,气温降到了-19°c,很多同学被滞留在康村以外的其他地方(如:纽约)多待了两天,学校发了傲娇的通知说“你们如果有困难可以不来,老师也要做好大家不来上课的准备,但是我们就是不停课”。
看着国内的小伙伴考完期末开始晒假期,感觉挺孤独的。
在鹅毛大雪里顶着一头“白发”去上课,感觉挺孤独的。
在一个陌生的课堂里听着老师讲陌生的知识,感觉挺孤独的。
想到今年的期末又会很虐很揪心、但是开学之初也没有什么可以提前做的事情,感觉挺孤独的。
但是——
和朋友一起约个饭聊假期做了什么,这种快乐很真实。
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这种快乐很真实。
第一次尝试在星巴克看了很久却没买的火腿奶酪牛角包,意外地发现还不错,这种快乐很真实。
听到老师说“抱歉今年期末作业的ddl要提前一点,因为我老婆的预产期在这学期期末”时会心一笑,这种快乐很真实。
在康村,孤独是一个公理。但是孤独之下也能够感受到快乐,是每个人要用自己的生活证明的定理。
祝我们大家开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