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我们在讨论阶级固化的时候,其实谈的是围绕中产阶级的焦虑。
如何定义中产阶级,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当人开始抱怨阶级固化时,其实代表他已经脱离了马斯洛需求的最低端层次,足以为了自我实现而开始焦虑。
真正位居底层的人,活着就要拼劲全力了,从来就不会去考虑阶级是否固化,温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奢侈。
当普通民众用双手所赚取的劳动收入,远比不上资本家的资产性收入,只能被维持在“谋生”的状态,挤占自我提升、投资自己的机会,丧失进阶的可能性。
在柯南的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里,就揭示了日本严重的阶级固化现象: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里写出了当今日本的现状:
1、年轻人不愿意背负风险,不像从前世代一样愿意独立购屋,背负几千万的房贷。
2、少子化,人口持续减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口超高龄化的问题。
3、丧失物欲、成功欲:对于“拥有物质”毫无欲望,随便吃个一、两餐就能活下来的社会,“出人头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4、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经济。
由于社会的发达和便利程度高,日本年轻人不用为衣食发愁,更不想背负沉重的贷款,因此选择降低自身欲望来维持体面的生活。
更糟糕的是,这种低欲望状态,往往伴随着年轻人学习和记忆的衰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局者似乎也愿意看到低智商社会的形成,让高智商的精英阶层收益,并热衷于制造各种娱乐来麻痹年轻人的思维。
当日本的“御宅族”越来越多,沉浸在虚拟世界的人就越来越不关心社会,那么最终和《黑客帝国》里后脑勺被插上管子的人没什么区别。
而在中国,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矛盾,焦虑就成为中产阶级奋斗的源泉,社会经济才能保持高速腾飞。
某种程度来说,对未来的焦虑能刺激人们的拼搏精神,但是内心的不安全感,让广告商发现了焦虑商机,并将消费主义和中产阶级捆绑起来,让人们通过虚荣的假象来维持脆弱的自尊。
2
也有人因为越焦虑,就越需要娱乐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逃避一切。
很多人对阶级固化有一种奇怪的逻辑,他们所羡慕所感叹的,往往是一些互联网大佬,一边唏嘘着别人的小目标,一边抨击社会的不公。
给我感触很深的是,在这群抱怨的人群里,是否真的都处于阶级固化的跨越边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好像并不是,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社会的上升空间一直都在,有的人高考失利,上不了211、985,即使自怨自艾也无济于事,但是完全可以充实自我,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如果连英语四六级证书都过不了,如果大学四年都荒废在打游戏上面,如果社交上只认识几个外卖员和快递员,这和咸鱼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等毕业后找工作时处处碰壁,就开始厚着脸皮抱怨社会,这不是阶级固化的受害者,而是异想天开的懒癌患者。
大部分能在北上广扎根的拼搏者,都是住在城中村、地下室和隔断间里,用尽生命去熬,耗尽热血来赚钱,然后才能结出硕果,人到中年时才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和户口。
但是现在刚出来社会没多久,20岁出头的人,受到一点职场的小挫折就埋怨不公,就妄想着买800万的学区房?
刚毕业就想跨越阶层,平步青云,这不叫社会阶层的合理提升,这叫异想天开,拦路打劫。即使你将食物端到他们嘴边,他们还会抱怨为什么不用勺子来喂。
根源上属于思想的懒惰。
不少人有一种毛病,他们宁愿被人批评懒惰,不上进,也不愿承认天赋上比别人差,就连老师,也只敢在家长面前说,你家的孩子很聪明啊,但就是不努力云云。
因为天赋的缺陷是先天的,难以弥补,只有被打上懒惰的标签,才能证明当前生活的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所造成,只要努力了,就能改变一切。
也正是有这种潜意识的存在,很多人并不屑于在风口上赚钱的投机者,对自己迷之自信,所以一直没有去行动,充当键盘评论机,口头上的名言永远是:“我评论冰箱难道还要学会制冷啊?”
某作家写了一本畅销书,名利双收,于是他们大肆鄙夷,这种垃圾的鸡汤文也有人看,什么水平啊,我高中时候就写烂了,换做是我写,肯定怎样怎样;
看到某主播随便吃个饭,唱个歌或者打游戏就有上万元打赏,他们也暗自嘲讽,这种肤浅的卖弄风骚也能赚钱,这游戏水平太差了,换做我肯定赚得更多。
当这群人鄙视过后,或许只有20%的人,会真正地尝试行动,却被现实狠狠地打脸。
原来畅销书的文笔虽然直白,却凝练而有趣,即使讲一个肤浅的鸡汤例子,也能生动而形象,但是自己的文字和小学生没什么区别,连“地的得”的用法都分辨不清;
别人直播是门庭若市,自己直播却门可罗雀,冷冷清清,摸爬滚打几个月后才发现,原来直播不是单纯地低头打游戏,还要实时和观众互动,并管理好自己的微表情,遇到喷子也要宠辱不惊,考验人的定力。
当尝到一点挫折的时候,大部分人就会选择放弃,并自我安慰,这不适合我,死活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剩余的人会进行充电学习,但是也会寻求各种速成的学习方式,往往欲速则不达。
焦虑很多时候伴随着颓丧而生,越焦虑的人,就越想逃避。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四个月前我就说“经常玩王者荣耀的人,只会挤占掉提升时间,最终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有读者顿悟,并立刻卸载了王者荣耀,身边的朋友也“立地成佛,改过自新。”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发现情况并没有变好。没有了王者荣耀,还会有各种替代性的杀时间工具出现,就比如最近大火的吃鸡。
我曾强调过,心态上没有转变过来,只是单纯地卸载王者荣耀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已经习惯了游戏的即时奖励机制,没有耐心区做枯燥乏味的工作。
没有说不给玩游戏,但是上班8小时,竟然有3个小时玩游戏,2个小时聊天,1个小时刷微信,1个小时看小说,剩下1个小时匆匆忙忙地处理手头上的工作,这种状态,该如何工作呢?
等到了最后,业绩成为公司最差的一员,只能沦落到炒鱿鱼的结局。如果是自身原因导致职场出局,就不要谈论被办公室政治所迫害了,自身能力还没达到进行权力斗争的地位和资格。
最后,他们成为了反智主义,鼓吹“知识改变命运”是一句屁话,却忘记可怜之人大多是有可恨之处。
真正受阶级固化影响的人,无不是到达某个领域的破壁点,却输给了有背景的富二代。
他们根本不怕公平竞争,却怕潜规则的阻挠,这才是真正的焦虑和无奈。
3
阶层固化是一个稳定社会里必然的现象,因为社会流动是双向的,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往上走。
这就像医疗资源一样,当每个人都想追求最好的医疗条件时,就意味着必然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最”的待遇。
我们真正思考并解决的,不是挤破脑袋去抢那把天梯,如何从底层爬进顶层,而是要思考如何提高和保障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说有阶级概念的话,那么文盲和读书人就是最大的区别。
经过了20年的努力,中国的文盲人口减少1.2亿,在教育方面缩小差距,这就是一种进步。更别说以前人人羡慕的万元户和老三样,现在已是很普遍。
仅当前来看,中国的阶级远未固化,和欧美在培养阶段的最大差距就是“教育”。中国一直在保障义务教育的实行,三级考试选拔制度在总体上把“教育公平性”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美国的阶层之间,真正拉开距离的不是财富,而是知识。十年前别有用心的国内媒体鼓吹西方的开放式教育,根本就不会出现在美国真正的上流社会里,因为那里的精英学校和学生只会比国人更刻苦更努力。
我们总会嘲讽英国人的数学有多差,这固然代表着英国普通民众的平均水平,但是能入读剑桥和牛津的学生,普遍是来自出身良好,家庭教育氛围浓厚的精英阶层;
大部分美国人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沙滩,汉堡包,大肚腩和臃肿的身材,但是出没在华尔街里精英大鳄,身材大多保养得很好,在健康上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比普通人更多(穷人最缺时间);
欧美大学的硬性入读门槛并不高,但是越来越昂贵的学费阻拦了大部分穷困家庭,学生毕业后都背负着沉重的贷款,工作十几年才能还清。
美国一学生因支付不起昂贵的住宿费,每天睡在车中,长达一年之久
欧美的阶级已经完全固化,拥有大量稳定的中产阶级,唯一能打破的利器,就是知识。因此,美国的上流社会对奢侈品的投入逐渐减少,但是在知识上的投入比重越来越高,并千方百计地垄断知识,维护阶层。
他们会用高度娱乐化的精神鸦片来替代知识,让“穷人”上瘾,最终安逸于现状,充当维系社会基本运转的螺丝钉。
目前我国的高考和大学制度,无论是学费还是考核制度,都给人拼搏的希望,即使真的考进专科,你也能通过熬命,逆袭北大研究生。
所以知识改变命运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反而一味抱怨“阶层固化了,再努力也拼不过富二代”的人,印证了阶层其实一直在流动,只是这些人从很少钱变成了没有钱而已。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服区,当长时间沉浸在安逸圈中,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人到中年只会职场半坡。
以前或许没那么严重,在经济大环境好的时候,进入大公司就职,和端着铁饭碗没什么区别。但是现在竞争如此激烈,没有人能保证,在中年时候,不被人解雇。
大公司病造就了人的一种错觉,好像在BAT或者世界500强工作,就成为了人生赢家一样。这种将公司荣耀当成自己成就的人,最终被公司卖了都不知道。
仅在2015年,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中,就有115所企业制定了裁员计划。如今经济不景气,不拼关系,难以保证裁员的那个人不是你自己,最终只能获得几个月的薪水补偿。
一直在努力的人会抱怨,自己确实很辛苦,每天被车贷房贷压垮,工资凉薄难有出头之日,更别说自我实现了,和精英阶层的鸿沟却越来越大。
诚然,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口号谁都会喊,现实是:如果在同等努力下,富人家的孩子会比穷人家更成功,两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马太效应就是这种意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所以这种僵局要怎么打破?舆论上总在说寒门难出贵子,不是要出生在农村的人直接认命,而是要看到和城市人存在的差距后,吸取教训,提高自信、沟通以及合作。
在认知上就要明白,在当下的中国,机遇不可能全集中在精英家庭里,所以没必要奢求站在山顶,但可以脚踏实地,每天进步一点,总能迈向山腰。
其次,人的改变,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因为适应性会有一个过程。如果每天的行程安排满,任务罗列一堆,你会发现什么都完成不了,挫败和颓丧足以击溃自己。
如果想省出更多时间,应该戒掉晚睡的习惯,并坚持早起,尤其是冬天要来临了,被窝里固然暖和,但一味的赖床妥协,意志力会慢慢地被消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奋斗的根基。
同时,在尝试任何新领域时,引入奖励机制,达到正反馈,放弃短期利益,这样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只有通过努力得到的正反馈,人才有信心去投入更多。
不要停止任何学习,知识是你行走江湖唯一安身立命的武器。如果付不起昂贵的课程,完全可以自己寻找资料,互联网有很多取之不尽的资源,善加利用,你才会跳脱出井底之蛙的困窘。
此外,我们必须知道,人固然要努力,但是方向性更为重要,如果身处夕阳行业,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大势所趋地顺应平庸。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开创新风口,但是可以顺应风口的趋势发展,诸如电商、内容创业、直播和知识付费等都可以大胆地尝试。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然后是现在。我始终认为,从0到1的跨步,远比1到100的意义要大。
真正成熟的人,永远不会抱怨社会的黑暗,而是在了解现实后,还会热烈地去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