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的记忆大部分是封存的,因为就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孤独,寂寞以及自我封闭,我一下子从无忧无虑阳光的小女孩迅速成长为敏感,容易陷入忧伤的小女孩。所以每次看到孩子应该什么时候读书最合适这个观点时,我都坚定地认为不能太早读书,一定要让小孩在最合适的年纪读书,不然小孩过早读书留下的后遗症会影响他她的一生,比如我。
小学我读的是当地的电厂子弟学校,学校里都是电厂员工的孩子。电厂效益在当时是最好的国企,所以那里的孩子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很排斥外面的孩子。加上我是开后门进去的,班主任得到父母的拜托格外照顾我,中午饭我是去班主任家吃的,更无形之中增加了被排挤的几率。我很努力去融入他们,可是总是觉得格格不入。他们看着厂内的闭路电视,讨论着我没有看过的电视剧和动画片,和他们聊天插不上嘴。他们从儿时开始就认识,就像兄弟姐妹,而我只是个半路插进去的陌生人。唯一能相通的只是语言,身为南方人,听我说话有时候被人会误以为我是北方人,因为子弟学校来自五湖四海,说的都是普通话,我的普通话就是在那里迅速学会的,这是小学生涯留给我最深的烙印。
每天我都是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放学,很羡慕其他小朋友成群结队上学,放学,我和她们路线不同,自然不可能一起走。放学了,就一个人在校园里玩,挖土,拔草,捉蚱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夏天会坐在合欢树下,捡起落在地上的合欢花和树叶,抚摸着毛茸茸的花瓣,抬头透过合欢树叶的缝隙看着天空,从热烈的阳光到日落。看到鲁迅的《百草园》,很有共鸣,这根本就是我的小学生活嘛,看到了很多我小时候玩的植物。小学经历让我比较疏离人群,总是清冷地看着周遭的一切,仿佛与自己无关,我也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也习惯了安静或者一个人的生活,不喜欢太嘈杂的环境。
敏感应该是天生的性格,有一次放学去班主任家吃饭,看到班主任和她儿子在吵架,吵得很凶,我不敢进去,于是等了下,回家吃饭了。我不知道年幼的我到底思考了什么,那天始终没有进门。一个太过于敏感的小孩心思必然也是非常细腻的,可惜这样一个性格开蒙却很晚,一直都是傻笨莽撞的性格,所以导致了后面的悲剧,或许这也是上天给我的一个考验吧。
小学一二年级我都过得很幸福,班主任很疼爱我,因为她没有女儿,只有两个儿子,加上我性格乖巧,她把我当自己女儿一样疼爱。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作业写得有进步,她很高兴地表扬了我,那天比较冷,她还搓搓我被冻红的小手。我想我对语文的热爱就是来源于她对我的鼓励,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努力一些,来报答她对我的关怀。
如果就这么幸福下去,我想我的人生或者性格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三年级的时候,换了班主任,因为语文老师身体不好了,离职休息。换了数学老师做班主任,数学老师脾气很暴躁,而且还会动手打学生,在那个年代,体罚学生真的是家常便饭,老师管教学生,所有人都觉得天经地义。于是,我童年最黑暗的三年开始了。
也许是年纪太小的缘故,也许是我真的比较傻笨,心智开化太晚,我依旧没有改活泼好动的习惯,上课会和小朋友交头接耳,也会做小动作。老师提醒过好几次,我依旧改不了,终于惹怒老师了。有一次,我上课又讲话,老师一把把我拽到教室前面的旁边,让我罚站,就那么让我站了一节课。还有一次,我上课玩裙子上的绑绳,老师冲下来抬手就给了我一巴掌,还拿绑绳勒我的脖子。我的自尊一次次在数学老师的打击下摧毁,也因此我渐渐沉默,不再喜欢说话,喉轮渐渐堵塞。
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三年级的期中考试,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尤其是数学,我不敢拿回去给父母签字。要交试卷那天故意磨磨蹭蹭,终于迟到了,我站在紧闭的门外,透过玻璃窗看到老师冷冷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讲课,仿佛没看到我一般。我站了一会,就离开了,于是开启了我这一生唯一一次的逃课生涯。直到第三天,我在晃悠的时候被爸爸的朋友发现了,因为担心我的安全,把我带了回去。我已经不记得有没有挨打,但是因为这件事,班主任彻底对我忽视,跟班里的坏孩子比起来,我是被无视的那个。所以因为这段经历,我的数学成绩永远也好不起来,数学课永远是我最恐惧的一门课程,我对读书充满了恐惧和焦虑,甚至害怕。
一直到小学毕业,我的去留成了问题,我的成绩不能够升上初中,我也不愿意留下来继续读,于是,爸爸又通过关系让我转学到公立小学。我终于脱离了那个牢笼,重新开始了新生活。相对于子弟学校,公立小学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孩子们说着地方方言,也比较粗鲁野蛮,没有子弟学校孩子的清高,但是更为纯真烂漫。刚开始我很不适应,作为一个只会说普通话的另类小孩,虽然依旧没有彻底融入那个群体,但是大家也没有刻意排斥我,在这里我只是个普通的孩子,我曾经叛逆的过往没有人知道,我依旧是那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找到了两个小伙伴,我们一起上学放学,结束了我曾经孤单的生活。迟来的童年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尽情欢笑,那年是自三年级以来,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一年。小学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儿时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不要让孩子太早读书,尽量让孩子读公立小学,如果遇到粗暴体罚孩子的老师,一定要转学,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关爱,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不然心里不健康的小孩注定无法幸福。
虽然读书的经历很痛苦,但是我也没有彻底阴郁,因为我还有两个妹妹,节假日我们要么在家里拆天拆地,要么出去闹腾。家里东西都被拆得差不多了,桌子摔得缺了角,椅子都是摇摇晃晃的,壁纸也被撕了,墙壁被涂得一塌糊涂,玩具没几天就被拆得差不多了,家里一堆废铜烂铁。我们还爬窗户,爬墙壁,爬门。夏天拖地板的时候,把客厅放满水,然后当泳池游泳,结果地板漏水了,三楼邻居跑上来跟妈妈告状。跟隔壁刚搬过来的小孩丢东西打仗,丢完纸飞机就丢西瓜皮,搞得楼下邻居苦不堪言。什么坏事都做过,搞得鸡飞狗跳,邻居三天两头告状。妈妈说,三个女孩子全部跟男孩子一样淘气,有时候都要被我们气死了。
虽然我们三姐妹脾气都比较火爆,经常窝里斗,吵得天翻地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但是一旦到了外面都很团结,都是一致对外。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关系都很好,这点让妈妈感到特别欣慰,妈妈说,一个家庭的团结很重要,一盘散沙这个家自然没有前途,不可能传承下去,所以她希望我们一辈子三姐妹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其实,我想这也是因为我们家族的人心底都比较善良,没有真正奸恶之人,心底决定了福报。
总体来说,妈妈对我们还是放养的,她说,她曾经管教过我一段时间,发现这个方法让孩子太约束了,放不开,所以最后她放弃把我们教成淑女,因为她记得外公对他们说的话,这种家教可能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太过于温文尔雅一味退让是会被欺负的,她不希望我们懦弱,她希望我们可以保护自己,在这个社会。所以我表面看起来比较淑女,但是骨子里其实不是淑女,还是保持着一颗原始的心,说像外婆那样的随性也好,说像妈妈那样的傲娇也好。
其实小时候我还是比较恨父母的,相对来说更恨妈妈一些,因为我觉得他们一点也不爱我,他们的眼里只有工作,从我4周岁开始读书,他们从来没有接送过我一次。有一次下暴雨,别人的父母都来送雨伞,只有我一个孤零零的等着雨停了才回去。五年级要上晚自习,每次我都要一个人鼓起勇气冲进子第小学旁的小路,没有路灯,我都是一口气跑过去。有一天飘着雪,有个老人家冲着我叫,我本来已经冲进小路了,虽然我知道他不是喊我,我还是回过头去问他怎么了,他很失望的说,不是××啊,看着他焦急的模样,我有点心酸,也有点温暖,这种温暖给了我冲进黑暗的勇气。
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非打即骂。干坏事打骂,成绩不好打骂。现在说起那些记忆,妈妈很愧疚地说,那个时候都是一样的,根本不懂什么叫科学教育。我还记得,四年级,爸爸检查我的数学作业,拍着桌子吼道,你怎么这么笨,肺都要气炸了。还有一次,旅行的时候,我帮他们翻东西,他嫌我太烦,抬手就给我一巴掌。所以到现在,我不喜欢听到大声吵架,心里会害怕,我也讨厌脾气暴躁的男人。
某种意义来说,我无法和小朋友合群也是一部分是妈妈造成的,因为妈妈从不允许我们带小朋友回家玩,印象里,几乎没有小朋友来过我们家。可能外公也是这样教育妈妈的,外公虽然很温文尔雅,但是外表比较威严,别人都挺怕他的,很少有人去外公家里,可能家教严格的家庭教育都是这样的。轮到我们家也是这样,小朋友都很怕妈妈,都说你妈妈好恐怖,不敢去。
妈妈唯一一次允许小朋友来家里是我们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家有个传统,我们小朋友的生日,每个人每年都会庆祝,举办生日宴会,这时候我们可以被允许邀请小朋友过来一起庆祝。这个习惯一直被传承,即使我们现在天各一方,每逢彼此的生日,大家依旧会聚在网络里一起庆祝。虽然家教比较严格,小时候无法感受到太多家庭的温暖,更多的是父母的严厉,但是成人以后,有时候反而感谢父母的严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教或者说门风,真的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