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过多的接触纪录片,因为《二十二》的大火,让我对纪录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发现世界上的艺术有无数种优秀保留和传承的方式,而记录真实平常简单的故事,更尤为感动深刻。看了那些纪录片,突然也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做些有意义不枉此生的事情,去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影像,毕竟最好的素材就是身处的环境。很佩服并很欣赏那些纪录片的导演,他们在做着这个时代最持久最有意义的事。越去深入了解,越觉得这个世界最不缺乏追梦的人,无论什么身份,地位,环境,总会有和你一样的人,这样真好。即使不同时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但价值观是共通的。所以,我们更要让自己多看书,多了解欣赏的人,多接触多元的价值观,多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
01
纪录片中有艺术家的追梦,有家人间的亲情,有社会的矛盾问题。我喜欢里面不加修饰的真实简单矛盾挣扎,正是因为关注的是像我们一样底层人物的故事,才更觉亲切自然而又感同身受。就如看《邝丹的秘密》时,会感动于女孩的懂事,父爱的伟大。邝丹代表了中国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懂事努力却默默地承受清苦的生活,她的父亲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自己的子女提供教育生活的条件。只是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那些城市里的家庭,差距总在有形中显现。追求舒展的挣扎,也是不容易的。文中邝丹的《我的爸爸》,让我不止一次看哭,里面真实的生活片段,还有最后简单素朴却掷地有声的承诺:爸爸,你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对得起你,我对得起你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那笔钱。爸爸,到时候我一定让你睡一个好午觉,你永远是我的好爸爸。她真的是一个懂事的好女孩,她的爸爸也是让人尊敬的好父亲。而我也在努力试着去理解去爱自己的父母,不想留下任何遗憾。
02
纪录片《流浪北京》给了我太多共鸣与启示,即使它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所面临的梦想与现实的问题,但在我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同样在经历着她们的困惑与迷茫,做着梦想与现实之间艰难的抉择。我很佩服里面的艺术家,即使是现在他们也值得敬佩与歌颂,这是不同于普通人的思想与觉悟,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类人。艺术家都是孤独而疯狂的,不管他们最后各自的结局如何,但他们的开始就足以让我欣赏。不管是梦想战胜了现实,还是现实战胜了梦想,至少一开始他们没有向生活妥协过,我希望自己是这样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发现其实你永远都不会孤独,不管你处于哪个时代,总会有和你灵魂相撞的人。所以,努力吧,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点!
《梦游》也是艺术家的故事。除了亲情类,我也偏爱这类追梦的纪录片,因为可以从他们那些人中找到共鸣,让自己觉得自己一些怪异的想法是合理而正常的。书里说,艺术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总会给人留下几分叛逆、怪异甚至疯癫的印象。艺术家是幸运的,又是孤独的,他们游走在噩梦与现实之间,在种种矛盾中苦苦挣扎。既要面对现实,又不想放弃梦想,这是最痛苦的。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活着,这恰恰也是最难做到的。就像自己对于文字,现实生活中只能是爱好而已,无法养活自己,还是要做着自己并不喜欢且枯燥乏味的体制工作,这才是现实。我很佩服那些特立独行,敢于追求自己所爱之人,那些普通但不平凡的人。自己可能做不到,因为不想被别人指指点点,不想让人关注自己的怪异,所以大多时候自己是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小时候是,长大后依旧是。但我希望不管未来做什么,我可以握着梦想死去。
03
《西藏的诱惑》是讲艺术工作者为了自己热爱的艺术,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自己所憧憬的艺术净土之地。艺术是纯粹的,所以产生它的环境也应是最纯粹的,就如西藏这片净土,纯净、透彻、旷远、信仰,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那些热爱艺术的人憧憬翘首以待,这是自然之景,也是人文之景,这或许是西藏最迷人诱惑的地方吧。对于西藏,我总有一种虔诚的敬畏。在那里有最蓝最净的天,最白最高的山,最善最真的人。喜欢西藏,是因为那里有仓央嘉措,有布达拉宫,对那里的人那里的景有一种无限的敬畏与尊重。于我而言,读关于那里的文字都觉得是神圣而又纯洁的,初读白落梅笔下的西藏,便深深爱上了那个遥远神圣富有灵魂的净土之地。曾许愿说过,今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去感受一下仓央嘉措的布达拉宫,去亲眼看一次惊为天人的天葬仪式,去看一眼神秘而又陌生的“天湖”纳木错,去虔诚地朝拜一次那个神圣宽广美丽的天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一切都美好得让人沉醉,一切都那么令人心生向往。西藏,有一天,我终会去!
04
“慰安妇”之前在新闻上听过,但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意思,只知道并不是好的形容词,而到现在才明白这三个字的沉重。郭柯导演的纪录片《二十三》《二十二》,让我们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了“慰安妇”的悲惨遭遇,了解了那段黑暗悲痛的历史。韩国有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电影《鬼乡》,它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记得第一次看时,看了不到20分钟就放弃了,一部分原因是看不懂,一部分原因是害怕。因为《二十二》,我去了解了关于“慰安妇”题材的影视资料,又一次看到了别人推荐的《鬼乡》。这一次,我怀着敬意的心情完整的看完了,但整个过程的心情是压抑恐惧的。电影的开头是欢乐嬉戏天真的,但孩子们的童真没持续几分钟,镜头一转就变成了阴暗恐惧的画面:许多女孩被强行掠走,接下来是地狱般的血腥、哭声,没有叫喊声,因为不敢。电影整个过程都是冷冷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还时不时有阴魂声的伴奏,使我一直笼罩在揪心刺痛害怕不安的氛围中。我心疼那些正当豆蔻年华的少女们,更憎恨那些比恶魔还要残暴不知几千倍的日本兵,我在想人怎么可以肮脏到如此地步!这到底是领导者的罪过,还是整个民族的罪过,只祈求人类再无战争。
电影最让观者放下心来,感动落泪的地方是结尾:那些女孩的灵魂变成白色的蝴蝶穿过干净清澈的河流、越过葱郁高大的山峦、飞过整齐划一的绿色稻田,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伴随着韩国著名的民谣《阿里郎》,电影缓缓结束,字幕上出现了自己不认识的所有“慰安妇”的名字,感动中我紧绷着的心也渐渐放松了。整个电影只有开头的几分钟和最后的几分钟是明亮的开心的,其他部分全是黑暗的悲痛的。也许,导演不忍心没有明亮吧,所以想用那几分钟的画面传达一种要对未来要有希望的信念吧,发生了总要面对啊!我很敬佩拍这种题材的导演,每次看到这种电影,我都会对它的创作者肃然起敬,这是一种值得敬仰的职业精神。
记录,是保存记忆最好的仪式。不管是用文字还是用影视亦或是音乐,它们所传达的共同目的就是不让后人那么容易忘记,大到国家历史,小到生活琐事。当我们寻找前世之旅时,会不经意间回头顾盼,翻看曾经的记录,才发现一切都留存于间,这种仪式感是多么感动又伟大啊!所以,去静下心来读前人的书籍吧,去看纪录片吧,你会发现原来我们触碰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有的甚至都不如冰山一角。愿它们带你去探寻世界的奥妙,愿你自己可以找到封存记忆的方式,愿我们用记录充实平淡但不乏味的生活,等你来!